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协调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水平。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统计工作根基
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才能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深刻领会其重要性与要求。
(一)认清统计工作重大意义
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关乎县域发展全局。一是服务县域发展科学决策。统计数据是县域发展的“晴雨表”和“导航仪”。准确、及时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能够让县委、县政府清晰掌握全县项目建设的进度、规模和效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时,通过分析投资数据,能明确哪些产业投资潜力大、前景好,从而集中资源进行扶持。无论是产业布局的调整,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都离不开精准的投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如果数据失真,就可能导致决策偏差,错失发展良机。二是反映经济建设真实全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规模、结构和增速直接反映了我县经济建设的实际状况。从大型工业项目的落地建设,到民生工程的推进实施,每一项投资都在统计数据中有所体现。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领域发展迅速,哪些方面还存在短板,进而全面把握经济建设的脉搏,为后续的经济调控和发展策略调整提供可靠参考。三是保障民生项目精准推进。许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如学校、医院、交通设施等的建设。准确的统计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这些项目的投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和建设成效,确保项目按照规划顺利推进,切实惠及民生。如果统计数据出现偏差,可能会导致项目资金调配不合理,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最终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把握投资统计时代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投资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积极作为。一是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投资统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要积极运用这些技术,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统计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打破传统统计工作的时空限制。二是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投资统计工作也要与之相适应。我们要不仅关注投资的规模,更要关注投资的结构、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统计服务。例如,在统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时,要更加细致地反映其技术含量和创新成果。三是响应统计改革新部署。国家和省市对统计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和要求。我们要及时学习和贯彻这些新部署,调整投资统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确保我县的投资统计工作与上级要求保持一致,跟上统计改革的步伐。
(三)增强数据质量责任意识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每一个参与统计工作的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数据质量责任意识。一是明确数据质量第一准则。在统计工作中,必须始终把数据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杜绝任何形式的数据造假和虚报瞒报行为。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审核还是上报,都要以真实、准确为根本要求,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检验。二是落实数据质量终身追责。要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终身追责制度,明确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的责任。一旦出现数据质量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这既是对统计工作的负责,也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三是强化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督查,建立常态化的检查机制。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形成对数据质量的有效约束,让每一个统计人员都不敢懈怠。
(四)明确协调配合工作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街道),只有各方协调配合,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既定目标。一是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部门之间的上下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衔接。县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上报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达成左右协同工作默契。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提供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信息,乡镇(街道)要做好辖区内项目的统计调查工作,统计部门要做好数据的汇总、审核和分析工作。通过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效率。三是实现数据共享工作愿景。以数据共享为目标,建立健全统计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共享平台的建设,让统计数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和资源浪费。
二、正视当前现状,剖析统计工作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改进工作。
(一)梳理投资统计现存短板
目前,我县投资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和解决。一是统计范围存在遗漏现象。部分小型项目、民间投资项目由于备案不及时、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未能纳入统计范围,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情况。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管理不规范,也容易成为统计遗漏的“死角”。二是指标设置与实际有偏差。现行的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在某些方面与我县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不能完全满足我县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例如,对于一些新兴产业的投资统计指标设置不够细化,难以准确反映其发展态势。三是统计方法更新不够及时。随着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在面对一些新型投资模式,如PPP项目、产业基金投资等,统计方法还不够完善,导致数据采集和核算存在一定困难。
(二)分析数据质量主要问题
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统计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找准症结。一是数据错报漏报时有发生。部分填报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准确,导致数据错报;还有一些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故意漏报部分投资数据,以逃避相关责任。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数据逻辑矛盾较为常见。在统计数据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数据存在逻辑矛盾,如项目投资完成额与项目进度不匹配,固定资产原值与累计折旧计算不合理等。这反映出部分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三是数据报送不及时现象突出。一些单位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报送统计数据,导致全县统计数据汇总滞后,影响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特别是在月末、年末等关键时间节点,数据报送不及时的问题更为明显。
(三)查找部门协作薄弱环节
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是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关键,但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掌握的项目审批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统计部门,导致统计部门不能及时将项目纳入统计范围。二是工作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在项目统计工作中,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如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在数据上报、审核等环节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三是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部门联动,但真正有效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面对复杂的统计问题时,各部门不能迅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质量。
(四)总结基层统计工作不足
基层统计工作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基础,但基层统计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基层统计力量较为薄弱。乡镇(街道)统计人员普遍身兼数职,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统计工作中。而且,基层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业务培训跟不上,导致统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二是统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基层单位统计台账不健全,原始凭证收集不完整,数据记录不规范,给统计数据的审核和核查带来了很大困难。一些项目建设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统计台账,数据来源难以追溯。三是统计信息化水平偏低。基层统计单位的信息化设备相对落后,统计软件应用不够广泛,数据处理效率低下。部分乡镇(街道)还在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进行统计,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