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分析当前高温形势,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动员全市上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高温天气应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我市已进入持续高温季节,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全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 37℃以上,局部地区可能突破40℃。此轮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强度等级之高,为近年来罕见。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温天气不仅是对城市运行管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各级干部宗旨意识和担当精神的现实考验。
(一)高温应对事关民生底线,必须筑牢健康防护屏障。 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儿童及户外作业人员等脆弱群体影响更为显著。据卫生部门监测数据,近期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较常态增长 * %,其中中暑相关病例占比达 * %,120急救中心日均出车量同比激增 * %,热射病危重症病例已出现多起。这种形势下,必须构建立体化防护网络,在社区层面启动清凉驿站计划,开放 * 个纳凉点并配备防暑药品;对独居老人实行一日三问关怀机制;调整环卫、建筑等户外作业时间,严格执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措施;同时通过全媒体平台滚动发布健康预警,组织 * 支家庭医生团队开展重点人群上门巡诊。只有将防暑降温措施落实到最后一米,才能真正守住不死人、少伤人的民生底线。
(二)高温应对考验城市韧性,亟需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当前极端气候正对城市运行系统进行压力测试,电力、供水、交通等关键领域已亮起预警信号。电力负荷方面,全市最大用电负荷连续 * 天突破 * 万千瓦临界点,部分变电站变压器负载率达 * %;供水系统日供水量较常年同期增长 * %,老旧管网爆管事故风险上升 * %;轨道交通道岔等设备出现热胀变形隐患。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三维联动应对体系,在能源保供维度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用电,启用 * 万千瓦需求响应资源;在水务管理维度组建 * 支应急抢修队,对 * 年以上老旧管网实施 “一日一检”;在设施维护维度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重点设备进行24小时监测。特别要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当气温连续 * 天超 * ℃时,立即启动地下管廊强制通风、交通信号系统过热保护等特殊处置程序,确保城市生命线工程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三)高温应对关系发展大局,必须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运行。 在高温烤验下,建筑、化工、物流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日趋复杂。应急管理部门统计显示, 7月以来全市发生的 * 起生产安全事故中, * 起与高温相关,包括 * 起有限空间作业中毒事件和 * 起危化品储存设施过热险情。为此,要建立双线作战机制 ,安全监管线实施“三个强制”,对全市 * 个在建工地落实晨查夜巡制度;经济运行线则推出高温经济适配政策,引导企业将生产计划与气象预警挂钩,对被迫减产的高耗能企业给予峰谷电价补贴。在长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通过实施 “冰背心+移动式喷雾系统+间歇作业”的新模式,既保障了特斯拉订单的按期交付,又实现了生产零事故。这种安全不放松、生产不停步的平衡之道,正是实现战高温、保增长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重点领域,坚决打赢高温应对攻坚战
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防控,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一)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为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民生挑战,当地政府构建了全方位保障体系。在电力供应方面,创新建立日监测、日调度 “动态管理”机制,每日会商研判供需形势,督促发电企业保持 * %以上机组负荷率,7月以来已协调解决 * 次输电线路过载问题。针对用电高峰时段,对全市 * 家高耗能企业实施分时电价政策,关闭景观照明设施 * 余处,确保居民用电零闪断。供水保障采取双管齐下策略,水质监测中心将原水检测频次提升至每 4小时一次,累计完成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 处,组建的 * 支应急送水队已为偏远山区送水 * 余吨。针对特殊群体,发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 万人次开展敲门行动,建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开放的 * 处纳凉点均配备医用冰柜、血压仪等设备,累计服务群众超 * 万人次。
(二)守住安全生产生命线。 安全生产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在高温作业管理上,严格执行双熔断机制 ,当气温达35℃时,调整 * 万名建筑工人作业时间; 37℃以上全面停止露天作业,并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控落实情况。危化品监管突出科技赋能,对 * 家重点企业储罐实施温度压力双预警,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设备异常发热情况,整改安全隐患 * 处。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全面升级,在国道省道设置 * 个联合检查站,重点检查货车轮胎、制动系统状况,查改隐患车辆 * 余台次。创新推出的清凉驿站服务,在 * 个高速服务区提供免费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日均服务司机 * 余人次。
(三)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力。 公共服务系统启动高温应急响应模式。医疗救治方面, * 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中暑急诊专病门诊,储备降温毯、冰帽等专业设备, 120急救中心新增 * 辆中暑专用救护车。组建的 * 支社区医疗队深入工地开展送医上门服务,累计诊疗 * 万人次。公共交通系统实施清凉出行计划,提前 1小时开启空调预冷,在 * 个公交站点新建智能遮阳棚,配备具有体温监测功能的直饮水机。市场监管部门启动保价稳供 “专项行动”,对 * 大类民生商品实施一日两报监测,查处价格违法案件 * 起,同时开展冷链设备专项维护,确保全市 * 台冷藏柜正常运行。此外,通过城市大脑平台整合气象、电力、交通等 * 类数据,实现应急响应全流程可视化指挥。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高温应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压实责任链条,构建协同联动防控体系。 为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带来的多重挑战,必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要求,区县党政主要领导需将防暑降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研究部署、督导检查,对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实地调研,确保指挥体系直达基层末梢。市应急管理局要统筹协调全市高温应对工作,建立由气象、电力、水利、住建、交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度机制,实现气温监测、电力负荷、水源供应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与风险会商。特别是针对老旧社区、建筑工地、露天作业场所等高风险点位,要落实“分片包干”制度,明确属地、行业和企业三方责任。对因玩忽职守导致中暑伤亡、大规模停电停水等事件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启动责任倒查,依据《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严处理,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二)强化应急准备,提升极端高温处置能力 . 坚持平急结合、防救并重原则,全面升级高温应急响应机制。市应急管理部门要在底前完成全市高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增设 “超40℃持续天气”专项处置条款,细化交通管制、错峰用电、紧急停课等响应措施。市消防救援支队要组建 * 人以上的高温应急救援分队,配置热成像仪、便携式冰毯、快速降温舱等特种装备,针对高层建筑密闭空间、车辆自燃等场景开展多科目演练。各区县要建立防暑物资动态储备清单,确保每个街道至少储备 * 份藿香正气水、 * 件降温背心,并在交通枢纽、核酸采样点等人员密集区域部署 * 台以上移动式雾化降温设备。同时,与大型商超签订瓶装水、冰块等物资紧急供应协议,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 2小时内调拨到位。
(三)深化宣传引导,打造全民参与共治格局。 构建全媒体、立体化的防暑知识传播网络。市委宣传部牵头制作《高温避险指南》系列短视频,通过地铁 PIS屏、公交移动等渠道全天候滚动播放;市气象局联合三大运营商建立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当发布红色预警时,确保1小时内实现全市手机用户短信全覆盖。推动用人单位严格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人社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建筑、环卫等行业高温津贴发放情况。发动社会组织力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 * 个 “清凉驿站”,组织志愿者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酸梅汤、急救包等服务。鼓励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延长开放纳凉区域,通过错时共享模式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互助的高温应对共同体。
同志们,高温天气应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严谨态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硬仗,用我们的辛劳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