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创新为引领,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肩负着实现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同时,当前深入开展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作风建设的方向,我们要将其融入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中,以优良作风推动事业发展。接下来,我将围绕 “弘扬建党创新精神,勇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科技高峰;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忠诚于党事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自立自强原则,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彰显党的领导优势;传承红色科技基因,让科技创新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深入交流。
一、弘扬建党创新精神,勇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科技高峰
(一)以建党创新精神为指引,坚定攻坚信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精神。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到改革开放时期大胆尝试市场经济,每一次重大决策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在科技领域,这种创新精神同样至关重要。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的重要基石。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与打压,我们要以建党创新精神为指引,坚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信念。像 “两弹一星”元勋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如今,我们在芯片、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创新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坚定攻克难关的决心。
(二)秉持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务实开展科研攻关。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必须真实可靠。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政绩观,不搞华而不实的 “面子工程”,不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成果。科研团队要深入实际,了解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科研人员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走进汽车生产企业、走访消费者,了解行业发展痛点和用户需求,以此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确保科研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要精简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等环节中的繁琐程序,避免让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非科研工作上,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三)凝聚创新合力,协同攻克技术难题。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我们要弘扬建党时期团结协作的精神,打破部门壁垒、学科界限,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政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可以发挥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科研院所专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企业则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通过各方的紧密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同时,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动权,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所用,共同攻克全球性科技难题。
二、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忠诚于党事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筑牢思想根基。 培养忠诚于党事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要加强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科研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例如,通过参观红色科技教育基地,让科研人员了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科研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要坚决杜绝人才评价中的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建立科学合理、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考察科研人员的实际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例如,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重点考察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着重评估其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关心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减轻他们的非科研负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简化科研经费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能够更便捷地使用经费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营造公平、公正、诚信的科研环境。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培养,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研究生培养项目,让学生在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组织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融合。此外,还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动态,提升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通过多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践行建党为民宗旨,明确转化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要践行建党为民宗旨,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关注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例如,将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环保治理技术转化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例,将其应用于传统制造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高转化效率。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要提高工作效率,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同样如此。要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效率。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科研成果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评估、产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例如,搭建线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优惠,让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三)加强协同联动,构建转化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的协同联动,构建良好的转化生态。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将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企业要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为成果转化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通过各方的协同联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四、坚持自立自强原则,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彰显党的领导优势
(一)坚定自立自强信念,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坚持自立自强是我们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在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基础建设,到后来的航天、高铁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无一不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面临着技术封锁、贸易壁垒等诸多挑战,更要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半导体芯片领域,虽然我们面临着国外技术垄断的困境,但我们不能依赖进口,而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芯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掌握发展主动权,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二)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科技发展全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保证。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党的领导,整合全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形成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强党对科技人才队伍的领导,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科技发展全局,推动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则,弘扬优良作风。 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我们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则,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地努力,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不卑不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同时,要加强对国际科技竞争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及时调整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科研人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研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良的作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五、传承红色科技基因,让科技创新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深挖红色科技内涵,汲取精神力量。 红色科技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科技内涵,从革命战争年代的 “小米加步枪”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从艰苦创业到自主创新,每一段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通过开展红色科技教育活动,组织科研人员学习红色科技历史,了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事迹。例如,学习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爱国情怀;学习邓稼先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武器研发事业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从这些红色科技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当代科研人员树立远大理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
(二)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传承实践。 在传承红色科技基因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其中。传承不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红色科技精神,弘扬优良作风。反对在传承红色科技基因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避免只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要将红色科技精神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科研项目选题、研究过程和成果应用等方面,体现红色科技基因中所蕴含的爱国、创新、奉献等精神品质。例如,在开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科研项目时,科研人员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科技基因。同时,要精简传承活动中的繁琐程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让红色科技基因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科研人员的实际行动。
(三)以科技创新能力民族复兴伟业。 传承红色科技基因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以红色科技精神为动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航天领域,继续推进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为探索宇宙奥秘、维护国家太空安全做出贡献;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 5G 、 6G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抢占全球信息技术制高点;在生物科技领域,加大对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在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让科技创新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志们,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弘扬建党创新精神,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自立自强原则,传承红色科技基因,同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精神,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生日献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