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顶层设计,谋划盐碱地科学治理“整体战”。推动盐碱地科学治理,摸清盐碱地资源家底,做好顶层设计是治理之要。在2022年起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国务院决定同步开展盐碱地普查,摸清盐碱地总体情况,开展盐碱地开垦潜力评价分析,编制开发利用工程规划,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的现实,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全国一盘棋”,系统全面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全流程的盐碱地治理方案,在良田、良种、良法上综合发力、相互配套。已探索建立的滨海盐碱地“东营模式”、中西部地区盐碱地“鄂尔多斯模式”等分区分类治理技术模式,均明确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开发布局、技术路径等,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明确盐碱地综合利用目标,扎实推进盐碱地科学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打好盐碱地科学治理“组合拳”。盐碱地科学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工程。实践表明,治理盐碱地既不可能进行“一刀切”,也不存在“万金油”。我国盐碱土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有自然生态体系的基础上,要弄清盐碱地分级类型的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而分析与评价盐碱地成因和程度,针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依据“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探索盐碱地防治战略对策和措施。从不同土壤类型看,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可以采用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碱地可以采取“上覆下盖”控盐培肥技术;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盐碱地则需优先考虑保护自然盐渍生态环境系统,避免因小面积局部治理改良而引发大面积生态灾难。从不同盐碱浓度看,对于3‰以下的轻度盐碱地,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利用覆膜种植、少耕免耕等农艺和生物措施,减轻土壤盐渍化潜在风险,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3‰—6‰中度盐碱地,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暗管排碱、深沟淋盐等工程手段进行生态改良,繁育推广耐盐适生作物;对于6‰以上重度盐碱地,重点要强化生态涵养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技术路线,也不管实施哪种改良措施,因地制宜是关键,通过分类施策形成与自然地理格局相适应、与农业生产条件相匹配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