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当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汛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对我们街道各级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直接检验。今天,我们召开这次汛期防灾减灾工作部署会,目的就是动员全街道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思想认识是第一道防线,必须绷紧弦、拉满弓,以清醒头脑应对汛情挑战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在行动上做到迅速、有力、有效。今年以来,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国多地遭受了暴雨、洪水等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我们街道的情况来看,虽然前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汛期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一些村(社区)和部门对潜在的灾害风险排查不够深入,应急预案还不够完善,应急演练不够扎实。
(一)认清严峻形势,增强责任感。 今年的汛期气候形势复杂严峻,气象部门预测显示,降水总量将显著高于往年,集中性强降雨天气可能频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风险持续攀升。我们街道所处地形复杂,部分区域排水不畅,在强降雨时极易形成内涝;辖区内部分山区及地质条件脆弱地带,一旦遭遇持续降水,地质灾害隐患将大幅增加。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既是守护民生的关键举措,更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我们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街道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二)牢记为民宗旨,强化使命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汛期防灾减灾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要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从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演练等环节入手,织密防汛安全网。每一位干部都要牢记“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在灾害来临时,既要当好指挥者,科学研判汛情走势;更要当好排头兵,带头冲锋在转移群众、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三)摒弃侥幸心理,提高紧迫感。 侥幸心理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敌。有的同志认为,我们这里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灾害,今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这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灾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历史数据显示,许多地区在数十年的平静后,往往会因极端天气、地质结构变化等因素突发重大灾害。一旦灾害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切实提高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刻不容缓,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抓起,对隐患排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都要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准备,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二、责任体系是核心支撑,必须明职责、强协同,以严密架构压实各方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关键在于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我们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
(一)明确党政领导责任,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作为全街道汛期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对防汛工作负总责。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按照既定分工,将防灾减灾责任细化到分管领域、延伸至联系村(社区),通过定期巡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强化全过程指导与动态化监督。主要领导需发挥“头雁效应”,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防汛方案,亲自部署物资储备、隐患排查等重点任务,亲自带队深入重点区域开展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时销号。分管领导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在灾害预警、应急抢险等关键阶段靠前指挥,确保应急预案可操作、隐患整改见实效。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应急、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切实构建起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的防汛减灾工作格局。
(二)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做好行业领域工作。 各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履行好本行业、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监管责任。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做好农作物的防洪排涝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管理,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应急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应急救援力量,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指导村(社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地、危旧房屋的安全检查,防止因暴雨、洪水等灾害造成安全事故;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道路、桥梁的巡查和维护,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民政部门要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夯实村社主体责任,筑牢基层防控基础。 村(社区)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前沿阵地,是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面对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村(社区)直接服务千家万户,承担着灾害预警发布、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初期险情应急处置等关键职责。各村(社区)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牢“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既要统筹调配村(社区)干部力量,也要充分发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群体,构建群防群治的防灾体系。要健全完善村(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细化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物资管理等全流程岗位职责。定期开展房屋安全、地质灾害点、排水管网等隐患排查;建立“线上+线下”预警传递机制,确保信息及时触达每家每户;科学储备救生衣、应急照明、食品药品等物资,并做好动态更新。同时,聚焦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逐一建档立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人,制定个性化转移方案,通过提前演练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安全地将特殊群体转移至避险场所。
(四)强化个人岗位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尽责。 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明确自己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岗位责任,建立“个人责任清单”,将预警监测、物资调配、信息报送等具体任务细化到岗到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部门要定期组织防灾减灾专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推演等方式,重点学习洪水演进模拟、危房评估判定等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在灾害发生时,全体人员必须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服从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主动认领救援任务。既要冲锋在前开展堤坝加固、群众搜救等抢险工作,又要耐心细致做好受困群众转移安置、心理疏导等保障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三、隐患排查是基础工程,必须细梳理、深整治,以精准举措消除风险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