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科协组织建设的思考

科协是*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体,是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州xx县(市)科协、xxx个乡镇均已成立了科协组织,有xx个州属学会(协会、研究会)、x万多名会员。全州已成立x家青教协分会,xx县市均已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立了反xx协会或分会。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州各县市科普大篷车科普设备配备率xxx%目标,打通了科普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州基层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xx年,国家、省级科普经费投入我州共计xxx万元;全州人均科普经费x.xx元。xx年x月,中国科普研究所公布了xx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我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x.x%,全省排名第五。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对新时代科协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研究不够,科协工作与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部分学会缺乏凝聚力和影响力,学会工作有待加强;州级部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认识上还存在偏差,重视程度还不够;xx县市科协工作发展不平衡,改革创新、积极主动、尽职履责意识有待提高,克难奋进精神不足,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密切的问题依然存在;科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科协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组织薄弱的局面亟待扭转。

(二)客观因素。一是机构编制方面:科协系统人员编制大都是xx年前下达的编制数,与新时期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不相适应;二是工作保障方面:到目前为止,大理州人均科普经费还未实现“十二五”要求,即年人均x.x元,个别县科普经费为零,工作保障不力。三是作用发挥方面:县乡科协干部职工大多被抽调到其他重点工作,科协工作抓得不严不实,作用发挥不充分。四是干部队伍方面:科协系统干部职工长期不流动,造成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思维局限,不利于干部的成长。

二、几点建议

(一)夯实组织基础。加强县(市)科协组织建设,配备与新时期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实现社区、村组、学校、机关科普宣传员全覆盖。配好配齐配强科协领导班子,在符合条件的县(市)级科协设立*组,充分发挥*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经费投入,将科普经费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专项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科普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州、县(市)、乡(镇)三级科技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科普活动场所的作用。扩大基层科协的覆盖面,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乡(镇)科普协会;支持成立农技协联合会,促进农技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农技协服务农村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推动科协组织向高校、园区和企业延伸,发展高校科协、园区科协和企业科协。推动实施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x+x”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等为代表的“关键人物”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

(二)强化队伍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改革落地生根,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各级*委和组织部门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科协工作,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人才选拔到科协组织中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有计划地安排科协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机构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对符合任职资格、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科协干部,可选拔到县市或其他部门任职,使科协成为培养、举荐、输送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科协班子领导干部调整时,*委组织部门事先应征求上级科协组织的意见。提高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在科协领导机构中的比例,扩大科协代表大会代表中一线人员的比例,增强代表性和广泛性。

(三)强化政治引领。科协组织是科技工作者队伍和谐稳定的“润滑剂”,有责任和能力在*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双向沟通渠道,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的周围。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创新争先活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建设“网上科协”。依托中国科协“网上科协”平台,积极入驻“科猫”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学术交流平台,增强工作联系和情感交流。鼓励科技工作者结合专业优势,开设个人微信、qq、微博等移动端,构建强大的互联网科学传播阵地,让科普走进心中,让责任化为行动,让科学传播在互联网和大理人民生活中流行。充分利用“科普中国”的影响力,全面推进科普中国e站建设,以“互联网+科普大理”行动为抓手,线上线下推动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薄弱环节、进家庭等科普大理“七进”活动,实现科普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倾力打造“人人都是科普宣传员,个个都是网络传媒者”的科普格局,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到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上来,强势推进网络科普宣传阵地建设,落实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大理人民共享科普中国优质资源,构建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树立公众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实现xx年大理州公民科学素质达到x.x%的目标。关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段泉 发布时间:xx/x/xxx:xx:xx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活动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随着越来越多人社部门或中介机构到县、乡基层开展就业转移招聘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然而,在招聘活动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底数不清,统筹考虑不足。在招聘活动中,因对劳动力的现状、培训和求职意愿把握不清,分析不准,招聘对象不清、不准,针对性不强,一定程度降低了签约率。二是优质企业少,提供岗位不够精。在选择招聘企业和提供岗位时不够精准,缺乏针对性,导致求职者求职意愿不高,求职率偏低。三是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低。招聘对象受生活环境和信息渠道的制约,很多有意愿就业创业的农村劳动力获取信息渠道窄,对招聘活动了解得少,错失了参加招聘活动的时机,导致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

作为基层干部,结合所在部门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要摸清底数,找准对象。一是做好入户走访。招聘活动举办前,组织力量,深入村组,进村入户调查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和转移就业情况,收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愿、务工需求、培训需求和服务需求,做到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基数、可供给资源、需求信息和对接劳务中介等“五个清楚”,澄清劳动力底数。二是做好动员和发动。根据走访摸底情况,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组织发动工作,符合转移就业条件的人员做到“不漏一人,不缺一户”,特别是对建档立卡户中“不敢外出、不会外出”的贫困人员,制定专门措施,进行重点帮扶,鼓励务工就业,真正地让群众了解招聘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要组织培训,提高技能。一是以提高有就业意愿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意识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权益维护、外出务工注意事项和岗位技能等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二是要利用培训这个平台,通过政府组织或中介机构宣讲等方式,将招聘企业和岗位向培训对象作宣传发动,让应聘对象更早地了解招聘信息,及早锁定应聘岗位,提高签约率。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一是及时对接企业。根据劳动力的情况和就业意愿,确定招聘岗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园区、企业、省内外人力资源工作站对接,与市场中介和帮带的能人对接,并邀请优质企业前来招聘,保证招聘岗位有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及时推送就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转移就业、维权知识等政策宣传,不断提高知晓率,营造外出务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增强转移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要精心组织,办好招聘会。一是认真筹备。为确保招聘活动落到实处,要认真做好会场的布置、宣传材料设计、印制、入场招聘企业对接和服务等工作,在会场营造一个热闹、简洁的氛围。二是做好宣传推荐。人社部门要在会场向广大群众发放招聘企业及岗位、人社惠民生、劳动者维权等宣传资料,并提供就业宣传和咨询服务,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三是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咨询或求职对象,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解疑释惑,消除应聘者的思想顾虑,鼓励积极就业创业。四是推行“e地就业(edjob)”远程招聘模式,通过“e地就业(edjob)”服务平台设立网上招聘分会场,进行企业招聘信息与求职者信息对接,并开展网上面试招聘,为企业和求职者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五)要加强沟通联系,强化跟踪服务。一是人社部门要在招聘会后认真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加强企业与求职者的联系,进行跟踪服务,努力促成更多达成就业意向人员签约就业。二是趁热打铁,充分利用招聘会的宣传效应,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岗位信息的宣传推送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转移就业信息,组织动员更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就业增收致富的目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