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工作的思想认识与政治站位剖析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忠诚的思想根基。 作为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干部,我始终将选人用人工作视为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系统研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我深刻认识到人事工作不仅是程序性事务,更是塑造政治生态的关键抓手。但在实践中,我的理论学习仍存在学用两张皮现象,虽然能够熟记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的原则要求,但在具体考察中未能建立科学的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往往简单以档案材料替代现实表现考察,用民主测评票数衡量政治忠诚度。在经济部门干部考察时,过度关注招商引资业绩而淡化政治立场分析,导致个别擅长业务但政治敏锐性不足的干部得到重用。这反映出我对新时代组织路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未能将 “两个维护” 的政治要求转化为精准识别干部的政治能力。
(二)严格对标对表,校准选人用人的价值坐标。 对照党章关于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根本要求,我深入检视了自身在德才把握上的偏差。虽然在干部推荐中能守住廉洁底线,但在处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时,存在明显的业务能力优先倾向。特别是在财政、审计等专业性强的工作领域,常以业务需要为由降低政治考察标准,对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政治表现缺乏有效考察手段。 * 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调整时,因过分看重其项目运作经验,忽视了该同志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的苗头性问题。这种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本质上是政绩观错位的表现,说明我对政治能力是第一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真正把 “四个意识” 贯穿到干部选拔全过程。
(三)强化案例警示,压实从严治吏的政治责任。 通过剖析中央通报的带病提拔典型案例,我清醒看到程序空转背后的责任缺失问题。反观自身工作,在动议环节存在以领导意向代替集体研究的现象,今年 * 次干部调整前期酝酿时,过早固化意向人选导致民主讨论不充分;在考察环节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的传统模式,对干部家访、社区走访等延伸考察手段运用不足;在党委讨论时存在人云亦云的倾向,对存疑人选缺乏据理力争的勇气。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民主集中制执行不严格,凡提四必要求落实打折扣,暴露出我在原则问题上还存在好人主义思想。 * 次涉及三龄两历存疑的干部任用中,因顾虑班子团结未能坚决提出暂缓建议,这种妥协心态实质是斗争精神弱化的具体表现。
二、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