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三抓三促”行动,推动各级干部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促落实,在全市上下树立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抓发展的鲜明导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优势叠加的历史窗口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攻坚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争先进位期,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机遇叠加,发展前景广阔。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开好局、起好步的首要政治责任。监督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之需,是推进**高质发展之需,是推动干部队伍作风转变之需,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紧扣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的堵点问题,严查背后的作风问题,以强有力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中心工作上来,以高质量监督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举措
1.强化政治监督,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始终坚持党中央部署到那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聚焦“三新一高”重大战略、省委“一核三带”、“四强”行动决策部署、**市委“1246”工作思路和**市委“四区一高地一家园”奋斗目标加强监督,保障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一贯到底。加强对组织、审计、统计等权力部门的监督,消除“隐形特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监督清单和专项台账,每季度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建工程等重点经济工作任务开展监督检查,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问责追责,坚决整治上热中温下冷,执行落实层层衰减的问题;坚决查处工作推进缓慢背后的推诿扯皮、作风拖沓、消极应付、“吃拿卡要”等懒政怠政问题,以高的标准、严的要求、实的举措确保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紧扣主责主业,压紧压实各方工作责任。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督促各乡镇、街道、部门持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环境和人才引进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优化审批服务、公开办事流程、落实容缺审批制度,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综合运用突击检查、明察暗访、受理投诉举报等方式,严肃查纠服务市场主体不到位、庸懒散拖、人为设障、“门难进脸难看”等问题,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3.拓宽投诉渠道,建立信息快处反应机制。持续推广“亲清监督”平台应用,发挥30名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作用,及时受理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健全问题线索移送机制,收到或发现涉嫌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当日移送市纪委监委,对问题线索接诉即查,对意见建议跟踪督办,限时5个工作日内办结,积极回应群众和企业关切。每半年深入园区和企业开展一次调研走访,面对面悉心听取企业意见,对反映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切实帮助企业疏堵点、祛痛点、解难点,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
4.敢于动真碰硬,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项目投资、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严肃查纠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整治麻木僵化不思为、懒散疲沓不勤为、能力平庸不善为、求稳怕乱不敢为、粗枝大叶不细为、拈轻怕重不想为、私心作祟不正为等突出问题,严肃纠治工作过度留痕、督查检查过多过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坚持从信访举报“起底一批”、巡察反馈“筛查一批”、专项检查“发现一批”,对有关问题线索挂牌督办、直查直办、约谈问责、通报曝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一律实行“一案双查”。建立问题线索台账,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一律向实名举报人反馈,并跟踪落实。
5.强化政企沟通,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支持鼓励公职人员在坚守纪律红线和政策法律底线的前提下,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对政商交往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防范、早纠正。严肃整治党员干部利用职权,违规经商办企业和从事营利性活动,索取和接受企业宴请、旅游、娱乐等活动安排,收取礼金礼品礼卡,违规借贷放贷、违规理财、揽储揽保等问题。坚决查处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市场监管、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融资投资、减税降费等领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索贿受贿行为。坚决纠治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选择性执法、简单粗暴执法等现象,做到“无事不扰、有事上门”。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坚决深挖细查,从重处理。
6.坚持精准施策,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案件查处和维护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系,对涉及企业或者需要企业负责人协助的案件,精准研判案情线索,审慎选择审查调查时机和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影响。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主合法财产的保护,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审慎发布涉企案情。对积极配合调查、涉嫌犯罪情节轻微的,充分运用宽严相济政策,依纪依法从轻从宽进行处置。坚持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企业经营不规范的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妥善处理,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工作方针,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7.着眼宽严相济,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旗帜鲜明地支持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中探索新的改革措施,对重大项目建设中大胆创新而引发的投诉举报,查无实据的,及时澄清是非,消除负面影响;准确把握因公失误错误和谋私违纪违法的政策界限,正确处理无禁与有禁、无意与故意、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对在项目推进中履职尽责造成的失误或损失,只要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灵活运用“四种形态”恰当处理,树立宽容对待创新者、担当者、实干者的鲜明导向,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8.严格评判标准,落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严格执行《**市优化营商环境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对在应急事件中果断处置、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推动项目建设中主动担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勇破障碍和为提高监管服务质效进行容缺受理的,出现一定失误错误,坚持实事求是,依规给予容错免责。对因上级决策不完善、部署不到位,导致部门、基层工作出现失误或偏差的,原则上不追究具体经办人员、基层干部责任。加强对因工作失误而受到处理干部的关心关爱,督促所在单位党组织开展经常性暖心回访,为其减压减负,促进“有错”干部转变为“有为”干部。
9.提升治理质效,发挥案件查办治本功能。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认真剖析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及时提出巡察建议和纪检监察建议,查缺补漏,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注重正向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发挥好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深挖用活案例资源,用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发挥案件查办治本功效,督促指导发案单位开展专项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以案明纪,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纪检监察机关要胸怀国之大者、市之要事,准确把握新要求、展现新作为,紧盯形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和保障中心工作上精准发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治担当,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进一步细化措施、密切配合、凝聚合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增效。
2.形成监督合力。强化全面监督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开展协同监督,充分释放大监督效能。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和巡察“利剑”作用,推动监督力量向项目一线、村社基层和企业下沉,打通惠民助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整合各类监督平台功能,打造**纪检监察智慧监督平台,及时受理、快速处置各类问题线索,切实发挥“线上”监督“直通车”作用。
3.严格考核评价。把监督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情况,与干部考核评价使用结合起来,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真正树立实干导向,弘扬务实作风。
纪委监委关于监督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措施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一、推动惠企政策落地
1.做实做细日常监督,通过上门走访、个别访谈、专题调研、专项监督等方式,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系列工作部署,特别是“六稳”“六保”要求。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强化政策集成、配套联动、公开公示,依法依规用好执行好金融、财税、社保、土地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负输血”力度,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2.将各地各部门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反映集中的融资“难贵险”、生产要素成本高、政府失信、“新官不理旧事”、拖欠账款等问题,落实减税降费、专项奖补、金融扶持、劳动用工、交通物流等帮扶措施情况,以及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支持企业发展情况纳入监督范围,将履行相关政治责任情况纳入巡视巡察监督,并作为衡量当地营商环境的重要依据。
3.坚持发现问题与督促整改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通过发出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等方式,责成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整改。对在政策落实和问题整改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持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环境和人才引进环境,平等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招商企业和本土企业,着力破除“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和优化审批服务,推进“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办”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规范开展民营企业满意度测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5. 坚持常态长效、标本兼治,聚焦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分步分类开展系统治理,督促补强行业监管薄弱环节,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扎实开展工程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违法转包分包,建筑企业资质申报制假造假,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以及人防工程审批、建设和设施招标采购等方面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推动转变政风行风,提高履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