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修养是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中,加强党性修养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战略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统计显示,全党有9900余万名党员,基层党组覆盖城乡各个领域,这支队伍的党性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质量。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复杂的背景下,党性修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内涵、拓展新路径。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党性修养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赢得的。党性修养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历史维度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党性修养。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干部通过延安整风等运动锤炼党性;在改革开放时期,通过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强化修养;进入新时代,通过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持续深化党性锻炼。实践充分证明,党性修养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武器。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需要通过每个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党性修养的本质就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基层实践中我们看到,那些党性修养强的干部,总是能够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赢得群众真心拥护。相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根源就在于党性修养不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建设一支党性坚强、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才能担负起引领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党性修养不仅体现在政治立场上,也体现在专业能力和工作作风上。在科技创新前沿,需要党员干部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在改革开放深水区,需要党员干部展现担当作为魄力;在基层治理一线,需要党员干部锤炼求真务实作风。这些都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党性修养来实现,使党员干部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真正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