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盛夏将至,气温攀升,中小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每一起溺水悲剧的发生,都伴随着一个家庭的破碎,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防溺水工作不仅是一项季节性安全任务,更是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维护家庭幸福安宁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天召开全区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会议,就是要以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动员各方力量,压实工作责任,落实防范措施,坚决遏制溺水事故发生。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强调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拧紧防溺水工作 “责任阀”
(一)认清形势,绷紧 “安全弦” 。 当前,随着学生户外活动增多,防溺水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部分水域管理存在盲区,部分家长监护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足,这些问题交织叠加,形成潜在风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防溺水工作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必须以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将风险想在前、措施做在前、工作干在前,筑牢安全防线。
(二)牢记使命,扛起 “硬责任” 。 守护学生生命安全,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作为防溺水教育的主阵地,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做到 “教育无死角、管理无漏洞”;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属地责任主体,要主动排查隐患、强化水域管控;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 第一 课堂,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各方必须以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织密责任网络,确保防溺水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
(三)强化担当,树立 “底线思维” 。 防溺水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必须以 “零事故”为目标,守住安全底线。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摒弃“经验主义”和“侥幸心理”,杜绝“口号式”“表态式”落实,把每一项措施抓细抓实。要深刻认识到,一起溺水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伤痛,更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唯有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推进工作,才能无愧于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二、深化安全教育,筑牢防溺水意识 “防火墙”
(一)创新教育形式,让安全知识 “入脑入心” 。 学校要改变传统说教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警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观看防溺水警示教育片,开展 “溺水自救互救”演练,邀请救援专家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溺水危害,掌握正确施救方法。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载体,营造“人人讲安全、处处防溺水”的浓厚氛围。
(二)聚焦重点群体,实现教育 “精准滴灌” 。 对留守儿童、农村学生、游泳爱好者等重点群体,要实施 “一对一”安全教育。学校可联合志愿者、社工等力量,开展家访活动,重点提醒家长加强暑期监护;针对居住在水域周边的学生,要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定期上门宣传安全知识;对热爱游泳的学生,要引导其到正规场所活动,并普及“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等)要求,确保教育覆盖无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