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命案防控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命案防控的决策部署,深刻分析当前形势,查找问题短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命案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命案防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工程,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 近年来,我市命案发案率逐年下降,但每一起命案背后都是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伤痛。2024年全市命案发案率同比下降12%,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占比仍达45%,说明我们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上还存在盲区。要清醒认识到,命案防控不仅是治安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必须树牢”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把命案防控作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作为 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硬指标”,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恶性案件的底线。
(二)命案防控是检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必须以”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攻坚突破。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社会转型关键期,利益诉求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特征明显。去年全市排查矛盾纠纷3.2万件,化解率达98%,但仍有2%的隐患未彻底消除。特别是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婚恋家庭纠纷调解等领域,还存在部门联动不畅、信息共享不足、跟踪回访不到位等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命案防控纳入市 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全局,作为平安建设考核”一票否决”事项,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命案防控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必须以”人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凝聚合力。 每一起命案的发生,都暴露出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要深刻反思:为什么有的矛盾纠纷反复调解仍激化升级?为什么有的重点人员长期脱离监管视线?为什么有的区域连续发生同类案件?根本原因在于责任落实”上热中温下冷”,基层基础”头重脚轻根底浅”。必须树牢”大平安”理念,把命案防控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构建”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可控”的防控体系,让平安成为 最 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聚焦重点关键,强化攻坚突破,坚决打好命案防控主动仗攻坚仗
(一) 织密矛盾 纠纷排查网,实现风险隐患”清仓见底”。 一要深化”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将1.2万名网格员、4.8万名平安志愿者编入1236个基础网格, 落实”日巡查、周分析、月 研 判”制度,重点排查情感纠纷、债务纠纷、土地纠纷等六大类风险。二要创新”线上+线下”排查模式,依托” 智慧矛调 “平台整合12345热线、网络舆情、信访投诉等数据,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高风险隐患实行”领导包案、专班攻坚”。三要严格”首接负责、闭环管理”制度,落实矛盾纠纷”受理-调处-回访-归档”全流程监管,对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筑牢重点人群管控墙,确保服务管理”精准到位”。 一要实施精神障碍患者”阳光工程”,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完善”医院-社区-家庭”衔接机制,确保监护责任、救治救助、服务管理”三个100%”。二要开展重点青少年”护苗行动”,建立”一人一档” 帮扶台 账,整合团委、妇联、司法等资源,打造”四点半课堂””心灵驿站”等服务平台。三要强化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推行”过渡性安置基地+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模式,帮助562名重点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对扬言报复、暴力倾向等高危人员,严格落实”五包 一 “管控措施,确保不漏管、 不 失控。
(三)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圈,推动关口前移”未病先防”。 一要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新增高清摄像头2.3万路,整合社会视频资源5.8万路,打造”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的智能感知体系,实现重点区域AI智能 预警全 覆盖。二要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在夜市、酒吧、KTV等重点区域设置23个警务工作站,组建12支” 平安义警 “巡逻队,配备移动终端实现动态巡防精准调度。三要开展”全民反诈””扫黄禁赌”等专项行动,深化” 护校安园 “” 缉枪治爆 “攻坚,严厉打击”两抢 一 盗”、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2024年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8.7%,命案发案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达98.6%。
三、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工作实效,全力构建命案防控长效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三级书记抓防控”责任体系。 市县乡三级党委要建立”书记季度调度、常委月度督导”工作机制,将命案防控纳入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固定议题,实行”一把手”亲自主持 研 判、亲自部署推动、亲自督办落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领导干部责任清单和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对连续两年命案发案率不降反升的地区,由市委主要领导约谈县区党政主官。创新实施”平安建设领导包案制”,明确32名市级领导包联重点乡镇,168名县区领导包联高风险村居,建立”发现-处置-销号”全流程闭环。完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架构,在政法委设立实体化运行专班,建立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常态会商机制,确保责任链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强化基础保障,夯实”人财物”要素支撑。 将命案防控经费纳入市级财政优先保障范畴,2025年专项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重点投向基层综治中 心标准化建设、智能防控体系迭代升级、 网格员 “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完善等领域。实施”基层政法力量倍增计划”,年内完成126个乡镇(街道)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标准化建设,按照”1名专职调解员+2名辅助人员”标准配齐基层调解队伍,确保每个乡镇至少配备3名持证上岗的专业调解员。设立500万元”平安建设基金”,建立”一事一奖、一案一补”激励机制,对成功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最高20万元重奖,对创新治理模式获省级推广的单位额外追加工作经费。
(三)强化督导考核,树牢”实干实绩”鲜明导向。 将命案防控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核心指标,权重从8%提升至15%,实行”一票 否优” 刚性约束。建立”红黄蓝”三色动态考核体系,每月发布平安建设指数排行榜,对连续两月挂红的县区由市纪委监委启动问责程序。创新开展”无命案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制定涵盖发案率、化解率、满意率等12项指标的考评体系,对连续三年达标单位给予50万元奖励,主要负责人优先晋升职级。总结提炼”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建立”示范点培育库”,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推广一个”原则,年内重点打造20个可复制标杆,组织现场观摩会推广”心理服务介入家庭矛盾””乡贤理事会化解土地纠纷”等创新做法,推动从”一域突破”向”全域提升”转变。
同志们,命案防控是场攻坚战、持久战,容不得半点松懈。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 织密责任网 、筑牢防控墙,用平安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