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税务局关于定期定额户微机定税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工作部署,以“数据赋能、智慧税务”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定期定额户微机定税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定税流程、提升定税精度、强化税源监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微机定税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 我局将微机定税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定期定额户微机定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是开展全面摸底排查。组织业务骨干对全市定期定额户进行拉网式核查,重点清理“僵尸户”“空壳户”,核实经营地址、从业人数、营业面积等基础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累计清理无效定额户1200余户,更新完善基础数据2.3万条。二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税务、市场监管、电力、水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定期获取定额户用电量、用水量、发票开具量等第三方数据,为科学核定税额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强化宣传辅导。通过纳税人学堂、征纳互动平台、上门走访等方式,开展微机定税政策宣讲和操作培训,发放《微机定税操作指南》1.8万份,解答纳税人咨询2600余人次,确保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配合。

(二)完善系统功能,优化定税模型 依托金税三期 核心征管 系统,开发应用“定期定额户智能核定模块”,构建“行业指标+区域参数+数据模型”三位一体的定税体系。一是科学划分行业类别。结合本地经济特点,将定期定额户细分为餐饮、零售、住宿、居民服务等28个行业大类、112个子类,制定《行业经营指标参考标准》,明确各行业营业面积、从业人员、设备数量等关键参数。二是建立动态参数库。 采集近 三年全市定额户经营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区域消费水平、行业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动态参数库,实现定税标准随经济形势自动调整。三是创新定税算法模型。采用“成本法+核定法+大数据”复合算法,对发票开具金额、银行流水、水电消耗等12项指标进行加权计算,生成建议定额,经税务人员审核确认后形成最终核定结果。系统上线以来,已累计完成定额核定3.2万户次,核定准确率达98.6%。

(三)严格流程管控,确保公平公正 坚持“阳光定税、规范执法”,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核定—人工审核—公示反馈—异议处理”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一是实行“双随机”抽查。对系统建议定额与纳税人申报数据差异超过20%的,自动纳入随机抽查范围,由税务人员实地核查经营情况,防止“人情税”“关系税”。二是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定额核定结果 经税收 管理员初审、税源管理股 长复审、分管领导终审后生效,对月核定税额超过5万元的,提交局税款核定委员会集体审议。三是强化社会监督。通过办税服务厅公告栏、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等渠道,定期公示定额核定结果,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受理纳税人异议申请,对反映问题100%核查反馈。去年以来,共受理异议申请87件,调整定额65户,调整率74.7%,得到纳税人广泛认可。

二、微机定税工作主要成效

(一)定税精度显著提升,税源管理更加科学 传统人工定税存在“经验依赖强、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微机定税通过量化指标、智能分析,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以餐饮行业为例,系统根据营业面积、桌椅数量、用电量等数据,自动生成建议定额,与人工核定额相比,偏差率从32%下降至8%。同时,系统对同一路段、同类行业的定额户进行横向比对,自动筛查异常数据,防止“同行业不同税”“同路段不同税”现象。去年,通过系统预警发现3家娱乐场所瞒报营业面积,经核查补征税款42万元。

(二)征管效率大幅提高,执法风险有效降低 微机定税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工少干预”,定额核定时间从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工作效率提升71%。系统自动生成《定额核定通知书》《未达起征点通知书》等法律文书,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此外,通过与电子税务局无缝对接,纳税人可在线查询定额、提出异议、申请调整,实现“足不出户”办税,征纳双方成本大幅降低。

(三)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税负公平充分体现 微机定税堵塞了“人情税”“关系税”漏洞,促进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202X年,全市定期定额户税收收入达4.8亿元,同比增长15.2%,高于同期税收增速3.6个百分点。同时,系统根据经营情况动态调整定额,对经营困难的纳税人自动下调税额,对经营好转的及时上调税额,实现了“困难户少缴税、盈利户多缴税”的公平税负。去年,共对1200户因疫情受损的纳税人下调定额,减免税款860万元;对380户经营好转的纳税人上调定额,增收税款240万元。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数据质量仍需提升 当前,系统对第三方数据的依赖度较高,但市场监管、电力、水务等部门的数据格式、更新频率存在差异,影响了定税模型的准确性。例如,市场监管部门采用XML格式传输经营主体数据,而电力部门仅提供CSV格式的月度用电量汇总表,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系统需额外开发转换模块;部分区县水务部门数据更新滞后达3个月,无法及时反映定额户实际经营变化。 下一步,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数据标准化接口,采用API接口技术实现跨平台数据实时传输,开发数据中间件对异常值、 缺失值 进行自动清洗,并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第三方数据进行智能校验,如通过用电量与经营面积的比值筛查异常用电行为,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二)行业模型有待优化 部分新兴行业(如网络直播、电商代购)和混合经营业态(如“餐饮+零售”“住宿+娱乐”)缺乏成熟的定税模型,导致系统建议定额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偏差。以网络直播行业为例,其收入包含打赏分成、带货佣金、坑位费等多重来源,成本涉及流量采购、主播分成、退货损耗等隐性支出,传统模型仅以营业面积或设备数量核定税额,与实际利润严重脱节。对此,将组建由税务师、行业协会代表、高校研究员组成的跨领域专家团队,开展为期6个月的专题调研,建立涵盖“收入结构-成本构成-利润率”三维指标的新兴行业定税体系,并运用聚类分析算法对 混合业态进行 细分,如将“餐饮+零售”拆分为堂食、外卖、预包装食品销售三个子模块,分别匹配不同核定参数。

(三)动态监控机制不完善 系统对定额户经营情况的动态跟踪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尚未实现全自动监控。目前基层税务所平均每名管理员需负责320户定额户,每季度仅能完成1次实地核查,难以捕捉短期经营波动。未来,将探索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定额户经营场所部署智能电表、水表、客流计数器等设备,通过NB-IoT技术实时采集经营数据,并上链存 证确保 数据不可篡改。例如,餐饮业智能电表可监测后 厨设备 用电峰值,客流计数器通过AI识别技术统计日均就餐人数,水表数据辅助验证实际营业规模。基于上述数据,构建“经营数据—税额核定—风险预警”闭环监控体系,当某商户用电量环比激增50%但税额未调整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核查任务至管理员移动终端,实现风险应对时效性提升80%。

(四)纳税人参与度不足 部分纳税人对微机定税的原理、流程了解不深,对系统核定的税额存在疑虑。为此,将开发“定税计算器”小程序,让纳税人自主输入经营数据,模拟测算税额,增强政策透明度;同时,建立“定额核定听证制度”,对争议较大的行业或区域,邀请纳税人代表、行业协会、人大代表等参与听证,提升定税公信力。

我局将以本次报告为契机,持续深化微机定税工作,完善系统功能,优化定税模型,强化动态监控,努力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定期定额户管理体系,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作出 更大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