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读书可以让人获得一种高境界。心若有向往追求,就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融合,超越当下。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毛泽东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解放军报《智慧书中来》)
【典故】 出自宋代陈文蔚《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藉此閒旷地,端坐穷轩羲。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释义】 意思是,只看见读书人,追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比喻读书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赏析】 中华民族历来把读书作为改造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阐释的便是读书与精神成长的内在逻辑。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现思想改造和精神世界升华。晋代陶渊明面对世俗不为五斗米折腰,明代海瑞为百姓仗义执言不惜丢乌纱帽,清代林则徐为拯救国家民族不顾个人荣辱。这些世人传颂的事迹背后,是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精神底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推崇读书学习,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创办马列学院,并号召大家“吃小米饭,攻理论山”。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干部的理论学习,尤其是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推荐了12本干部必读的马列主义著作,并指出:“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00多年来,我们党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夺取事业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理论修养过硬的党员领导干部,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用法】 主要适用于学习教育类、培训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学用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