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场观摩活动。一路走来,我们实地走访了多个乡镇的特色产业项目,看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感受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这次观摩,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在此,我结合此次观摩情况和当前工作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们实现了从“小散弱”到“大而强”的转变。过去,我们的乡村产业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规模小、布局散、效益低。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比如,咱们的特色水果产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了现在的数万亩,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同时,围绕特色水果,还发展了果汁加工、果脯制作、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还有我们的畜牧品种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产业模式来看,我们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突破。过去,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现在,我们积极探索“农业+”“乡村旅游+”等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拿咱们参观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来说,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还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还鼓励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效益来看,我们实现了从“低产出”到“高效益”的提升。过去,农民种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如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以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例,他们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与药企签订了收购合同,解决了销售难题,实现了产销对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去年全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到了*元以上,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问题,找准产业发展的短板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
一是产业规划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乡镇在产业发展上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布局,盲目跟风上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一些乡镇看到别的乡镇发展某种产业效益好,就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了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同时,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虽然我们在产业发展中引进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但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农产品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方式上,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