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稿:读《朱子家训》 悟做人道理

最近认真读了《朱子家训》,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古今大凡能有建树者,无外乎都有非常好的家训家风,我们每名同志内心里都有自己的“鸿鹄志”,怎么放飞梦想,实现突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修身。正如儒家经典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朱子家训》感悟到得做人做事,希望对大家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篇课分四个章节——春夏秋冬。人生的四季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春夏秋冬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短短22字简练而不缺美感。“春”主要围绕“勤、俭、志”三个方面展开;“夏”主要围绕“学、思、友、善”四个方面进行铺诉;“秋”主要围绕“静、饶、廉”三个方面讲解;“冬”主要围绕“直、惠、容”进行铺陈。人生的季节何曾不是春夏秋冬。做人也要顺乎天道,回归本真。

一、春天播种

说到春天,眼前自然呈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诗人笔下的妙笔乾坤。比如杜甫《春夜喜雨》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杜牧《江南春》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人总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漫漫人生而言,我们正处青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天,春天是充满朝气的气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那我们在做人做事上到底该播种什么?

关键词1:“勤”。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庭院),要内外整洁。”意思是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整洁。“黎明即起”这一句话是写起居有常,即坚持早起,养成习惯。古人讲勤俭治家,治家首先讲的是勤字,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就是要早起。(鲁迅在桌上刻“早”字)。曾国藩《习劳而神钦》曰:“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意思是说:勤劳发奋就会导致健康长寿,骄奢淫逸则易患疾病过早夭折;勤奋的人因练就了才干得到社会的重用,骄奢淫逸就会百无聊赖庸碌无能而受到社会的唾弃与淘汰。曾国藩出身农家,朝中无任何倚傍,却在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九年升十级,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曾国藩小时愚笨,背记《岳阳楼记》被小偷嘲笑故事),竟能办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而且后代中,更是人才辈出。古语说:“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两代”,二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近200年来,绵延八代子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家训就是“勤”字。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天道酬勤,一个人不管他的资质如何,只要能勤奋、坚持不懈,才智自然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启示:为什么要勤劳,古人家训总结,不管是在治世还是乱世,凡一家中能勤能敬,没有不振兴的;不勤不敬,没有不衰败的。“勤则寿,逸则夭”。怎么才能“勤”,即做任何事都要 “起早”,这里的“起早”,我理解不仅仅是起的早,而是养成干事情要提前、要快的习惯,决不能养成“拖拉”的恶习。那么“起早”干什么,要达到“洒扫庭除,内外整洁”,“洒扫庭除”我的理解是,起早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把本职岗位工作干好;“内外整洁”即干工作的标准。同样干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受到表扬,有的人受到批评后来又返工是怎么回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没标准。”那什么是工作的标准呢?“较低标准”是自己干的事经不起自己检查,自己都觉得不行;“一般标准”是自己干的事自己比较满意,但经不起交代你办事的人的检查,交办人觉得不满意;“较高标准”是自己干的事情经得起交办人的检查,并感到满意;“高标准”是你干的事情经得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检查,甚至超乎他们的想象和预料。”因此,“勤”也讲究方法、方向、标准。

关键词2:“俭”。 《朱子家训》告诫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首先体现的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大家吃的食物和穿的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许多多劳动才能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道“锄禾日当午,汗滴流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易.否》中曰:“君子以俭德辟难。”意思是说君子用简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周易》含有朴实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期,具备简朴的德行有助于我们克服危难。《周易》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和不顺、通与不通之势,不通不顺,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司马光家训《训俭示康》有这么一个故事,张文节当宰相时,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小官一样,亲近的人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是讥讽,说您矫情做作,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杰公叹息说:“我今天俸禄这么多,即使全家人穿上绸缎的衣服,都吃山珍海味,还怕做不到?但是人们的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今天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情况就与现在不一样了,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坐吃山空到饥饿无依,哪里比得上我做大官或不做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生活标准都固定不变呢。”反面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

启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的大罪。好品德都由节俭而来,原因有二:一是如果节俭就会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物欲所奴役,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庭;二是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生。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走向盗窃他人财物等。

关键词3:“志”。 诸葛亮家训《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无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小流矣。”译文为: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忌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都说:“无志之人立常志,有志之人长立志。”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七绝.改诗赠父亲》表达他年少时的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里讲一个关于年轻人志向的小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名人就薛勤。有一天,他到陈蕃家做客,薛勤一边与陈蕃寒暄,一边随意走进陈蕃书房。一看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屋子里书扔的到处都是,墙角挂满蜘蛛网,连空气也显得污浊。便问,年轻人,屋子这么乱,为何不打扫呢?陈蕃满不在乎的说:“大丈夫的事业要干得轰轰烈烈,哪有心思来打扫一间小小的书房呢?”薛勤想:此人年少却立有大志,可连自己的书房都不打扫,怎样去打扫天下?于是对他说:“年轻人,你很有大丈夫的气概,但你连书房都不打扫,又怎能去扫天下呢。”年轻人大多都志向高远,都想做大事,这本身是件好事。诸葛亮也说,年轻人就应当“志存高远!”然而,就是因为志向高远,所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不想做小事,也不想做好小事。认为小事不值得自己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做,可偏偏大事又做不好。

启示: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人、伟人,大多时候都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因此,我们在立大志同时,更应当立好小志。这里所说的“小志”,指很小很小的目标,就是大家能够做到的事情,凡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从一点一滴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整体素质,从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模样。因此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即便是再微小也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去对待和处理。在一件小事上能够做到合情合理、尽善尽美,那么在做大事的时候,这种平时优点才会自然而然体现出来,才会得到人家认可和赏识。

二、夏天耕耘

描写夏天的佳句也很多,天气燥热,“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午睡倦醒,“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荷叶甜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夜行妙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天是农忙时节,春天播种,夏天耕耘,耕耘是什么?既要除杂草,也要常松土;既要施肥料,也要长打药。耕耘的好,耕耘的到位,庄稼才能长得好。

关键词1:“学”。 《朱子家训》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意思是说:也许你眼中觉得自己子孙非常愚笨,但是作为他们长辈你不可能不要求他们去仔细品读儒家经典著作。这个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儒家经典共13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为宋朝大儒朱熹编定。五经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为孔子修订。“四书五经”几乎是传统中国人必读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处事态度、立身标准,甚至风俗习惯。读这些经典,能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寻到通向人生光明的道路,开启除迷去惑的智慧。书是指儒家经典以外的子、史、百家诗文、小说等。我的理解是:“读经增长人的智慧,读书增长人的知识。”“把人比作一颗树,经是根,书是叶,读经才能根深,读书才能叶茂。”

启示:开卷有益,如今有疑问就搜度娘,上谷歌,的确我们获取知识途径便捷了,好像什么东西都能查到,但这些增长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知识不能丰富我们的学问,但人生很多关键的抉择还是需要智慧思考才能准确作出。古人书智慧来自经,大家要想开启自己的智慧,要回归本源多读“四书五经”,去感悟人生,去解开困惑,去通达事业。

关键词2:“虑”。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长远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会有麻烦。这句古老的话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却忘记了为之而奋斗的远景期待。

启发我们: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做任何事情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你顺风顺水时也考虑不顺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如日中天时要考虑可能太阳下山时该怎么办;当你有钱时要考虑到没钱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健康幸福时要考虑到遇到疾病和不幸该怎么办?积德、虚心、低调、友善、乐观可以帮你避免和度过难关。

关键词3:“友”。 孔子教人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论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是告诉人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还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益友有三个特点:一是“友直”,“直”是正直,跟正直的人在一起做朋友,那你就得益了,你的心也正直;二是“友谅”,“谅”是宽恕、原谅,善于宽恕别人,有恕道;谅,也有的批注里当信字讲,即有信义的朋友;三是“友多闻”,“多闻”是博学多闻,有学问。正直的,心地宽广有信义的,博学多闻的朋友,跟他们相处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同样的,损友也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便辟”。意思就是看起来很恭敬,很客气,善于周旋,很会察言观色,很会奉承巴结的这类人,但是他的心不正直,是一种弯曲的心,这是损友。第二是“善柔”,就是善于献媚。他跟人在一起让人觉得他非常柔和,他很会讨好人,很会讲一些花言巧语来蒙骗人,让人听得很舒服,但实则无意。第三是“便佞”。“佞”主要是讲言辞很善巧,很会说话,但往往言过其实。这一类的朋友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益处。

家训又告诉我们,看人要看他的朋友,要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他如果是城府很深,你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你可以看他周围的人,看他跟什么人交朋友,就能大概知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跟什么人交往,他大抵就是什么样的人物。《孔子家语》曰:“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这段话意思是,不知道儿子的品德,可以看他的父亲,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是什么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大概就是什么样的人物,十有八九不会错。不知道这个人品德,就看他的朋友,看他跟谁交往,如果他亲近恶少,那他一定是恶少。不知道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就看这个领导任用什么样的人。譬如说唐玄宗,他在过去励精图治的年代,任用一批贤能辅臣,像张九龄就是他的贤相,你就知道了当时他一定是一个励精图治、很有抱负、很想有所作为的君王。可是后来他用了李林甫,杨国忠,你就知道他变了,他肯定成了贪图享乐的人。孔子说,跟善人居住在一起,就像人进入了一个兰花的花房里,处久了,那兰花的香味虽然闻不出来,可是你已跟这个兰花的香气融成一体了,等到出来之后,别人就能问题到身上有兰香。跟那些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那种仓库。刚进去时觉得很臭,时间久了也就不觉的臭了,已经麻痹了,但是身上已经带有这种臭气味,就跟这种臭气味融成一体。

启示:重新审视你的旧交,慎重选择新的朋友。

关键词4:“善”。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唐武则天当政时,有两个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惨无人道,滥杀无辜。后来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震怒,责令来俊臣查办。来俊臣知道周兴乃奸诈之徒,仅凭告密信无法将其制服。若查不出结果,还怕受到怪罪。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准备丰盛的酒席,请来酷吏周兴。酒过三巡,来俊臣叹气道:“犯人死不认罪,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好办,找一个大翁,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翁,什么犯人不招供?”来俊臣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大翁,按其所说四周点燃炭火,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告密你谋反,朝廷命我严查。对不起,就请老兄入瓮吧。”周兴扑通跪倒,磕头,招供。

启示:做人不可以刻薄待人,对人刻薄发家的,绝对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做人要心存善念,不能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结我的人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反而深信不疑。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好像自己得到好处一样。

只有发自内心,真诚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对待。

三、秋天收获

秋天是大多数人喜欢的季节。很多诗人不吝啬用诗歌来描绘秋天、赞美秋天。白朴的秋趣:“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王维的细腻:“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张籍的思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在人生的秋意中又该收获什么呢?

关键词1:“静”。 诸葛亮家训《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守那穷困的屋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有什么用。

启示: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排除干扰才能干好事,干成事。干一件事,要一心一意,决不能三心二意,“手表定律”是这么描述的:“一个手表时你能知道时间,两个手表时,你就不知道哪个是准确的,三个手表时,你的时间就错乱了。”

关键词2:“饶”。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话是讲:如果跟别人因为某件事情相互争吵,要多找自己不对的地方,要平心静气地默默思量和检讨自己的不是。因为,你不去思考,你怎么能知道就不是自己的过错呢?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晏。席间,他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后再也不敢吧肉翻出来。晏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材中?”徒弟只是想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高僧说:“每个人都会放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菜中有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启示:处理问题固然要“得理”,但绝不能“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有的人一旦身陷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面子,一方面是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不饶人,非逼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给自己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同时也埋下下一次争斗的种子。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或利益,他必然要找机会借题发挥以牙还牙。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的更多朋友疏远你。得理饶人这样做还有以下好处,如果不得理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可能激起对方“求生”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即使在被人理亏时,再理已明了的情况下,饶了他他也会心存感激,至少不太可能再与自己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很小,假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假若届时他强势而你弱势,试想他会怎样对代发自己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关键词3:“廉”。 东汉一个姓邓的大将军,听说有个叫杨震的人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多次升迁后,杨震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前往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担任该县令。为了感谢杨震当年的知遇之恩,王密特地深夜前去拜见,并带了十斤黄金要赠送给杨震。杨震对他说:“我了解你是怎样的人,你却不了解我。”王密则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则正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闻此言,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州当太守,其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拜见。其子孙也常常只食用蔬菜,步行出入。杨震的朋友中有些年长的人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说道:“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也是很高贵的财富吗?”至此,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成为为官清廉、洁身自好的榜样,流传千古。

启发:一句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爽爽为官。”

四、冬天品尝

说起冬天,大家可能会想到边塞诗人岑参描绘边塞壮阔景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孤独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会想到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等。冬天是农闲的季节,也是一年到头品尝收获的季节,那我们该品尝人生中的哪些美味佳肴呢?

关键词1:“直”。 “直,通值,为人正直和有价值。”做人切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意思看见富贵的人就表现出谄媚面孔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就表现出倨傲无礼的人,是最卑贱的。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家庭贫苦,因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一无所成,搞得“旗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即父母妻子都不理会他,待他极其刻薄。苏秦自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讲的就是苏秦发愤读书,钻研兵法的事迹。后来他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不就身兼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之时,全家对他的态度都彻底改变了,父母亲自为他打扫房间、道路,请来乐队到离家三十里以外的道路上去迎接;妻子对他更是刮目相看,侧耳倾听;嫂嫂拜倒在地上像蛇一样爬到苏秦脚下,又是磕头,又是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倨傲,而今天又这样低身下气?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现在地位高了,金钱多了,权力大了,我们全家有依靠了。

启发:以上是典型骄贫谄富的典型事例,而且是那么的恶心丑陋,从中也看出了世态炎凉。世态炎凉就是人在得势时门庭若市,大家都来捧你,奉承你;失势时门可罗雀,大家都远离你,躲着你。这是世俗社会处于公里境界的人们普遍状态。做人一定要做个正直和有价值的人,不要整天想着怎么赚钱,而是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具备核心竞争力,如此,自然会有很多猎头公司主动找上你,你还愁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海军有一位军官叫韦晓慧,讲的一句话很经典。我不希望戴一块价值百万的手表,而是希望哪怕一块普普通通的手表因为戴在我的手上而价值百万。

关键词2:“惠”。 《弟子规》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拿别人的东西和给别人的东西,轻重要分清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些,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就是人情往来的道理。春秋时晋国的大臣赵盾,由于他经常指责国君的过失,被国君视为眼中钉。有一次,国君假意请他喝酒,却在酒宴上埋伏了杀手,眼看赵盾要被杀时,一名武士救了他。后来,赵盾问那个人为什么要拼死相救,这位武士说:“当年,我饿得要死时,是你送给了我一筐饭食,并且还送东西养育我的母亲,这个恩德我怎能忘呢?”原来,这个武士是当年赵盾救济过的一个乞丐。

启示:做人有这么几条原则要牢记: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二是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三是平日广施德泽,会得到上天眷顾,在你危难之秋,帮你渡过难关。

关键词3:“容”。 “容”,宽容大量的意思。大家游览过大的寺庙都会有这么一种印象,在山门正中间坐着的佛像便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旁边往往有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唐朝明相娄师德就是心胸非常宽广,能够忍让宽容。娄师德的弟弟也是一位胸襟宽广的人,德行学问也非常好,弟弟受任做州刺史,是一个很高的官了,将要赴任的时候,去拜别兄长。娄师德就问他:“我现在已经位官到宰相,位高权重,你现在又做州刺史,我们兄弟俩可以说是荣宠过盛了,要知道人太贵盛了就会有灾祸,那你要怎么样才能够免除灾祸?”他弟弟跪拜下来,对他兄长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吐痰吐到我脸上,我就把这个痰擦干净,绝对不跟这个人计较,所以兄长你就不用替我忧虑了。”只有如此能忍才能够安宁,才能够保全官位。没想到娄师德反而表现得神色忧虑,跟他弟弟说:“你这么做,反而使我忧虑了。为什么?因为人要是吐口痰在你脸上,那是他对你很很怒。你是逆着他的意思,所以就使他更加的愤怒。应该怎么办?他唾到我的脸上,我不能擦掉,让它自己干,而且还要笑面迎人,欢喜接受。”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故事也表达了同样的智慧,“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启发: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于任何人的毁骂,讲说是非,不仅不为之所动,而且还要欢喜接受。那样福报就会越来越大,家业也就愈来愈长久荣盛。

最后,想说的是人的笔画很简单,只是一撇一捺,但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人人只有把人做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