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针对**传统档案管理效率低、服务响应慢、数据孤岛壁垒凸显等结构性梗阻,XX区在理念革新、模式创新、赋能促新“三个维度”持续用力,构建高效、便捷、智能的“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利用体系,实现档案管理从“纸间”到“指尖”、从“被动”到“主动”、从“分散”到“集成”、从“静态保管”向“动态利用”跨越式蜕变。目前,已综合利用档案1000余份,服务质效大幅提升。
一、突出理念革新,构建“全链条”服务新理念
围绕全区2.1万余名服务对象需求,以转变服务理念为切入点,系统重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打造从“管理为本”向“服务优先”价值观念。
(一)“便民”为先,优化服务流程。 一是深入开展档案管理痛点堵点问题调研,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等形式,收集退役军人需求建议200余条。依据调研结果,在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立档案服务综合窗口,整合查询、借阅、调档等12项业务,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建立健全“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机制,实现退役军人办理档案业务“只进一次门、最多跑一趟”。二是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次要材料有欠缺的档案业务,经申请人作出相应承诺后,可先行受理,后续通过线上补交或邮寄等方式完善材料,进一步提升办事便捷度。三是开通绿色通道,针对退役军人在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紧急档案需求,提供优先办理服务,确保特殊情况快速响应,及时满足退役军人对档案的利用需求。
(二)“热情”为要,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推行“满意指数”评价体系,在档案服务窗口设置电子评价器,服务对象可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能力、办理效率等进行实时评价。每月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将评价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对排名靠后的进行针对性培训和谈话,有效破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弊端。二是实施“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明确首问责任人职责,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当场办理或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项,引导至相关部门办理。同时,严格规定各档案业务办理时限,目前即办件占比提升至98%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5%。三是定期开展工作人员服务礼仪和业务技能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组织业务知识竞赛和服务案例分享会,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打造一支热情、高效的档案服务队伍。
(三)“规范”为本,完善制度体系。 一是编印档案材料复印、档案查阅、档案出入库、档案调取等9个标准化清单,明确各项业务的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内容,通过服务大厅公告栏、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公开,方便退役军人查阅。二是完善档案室管理、工作规范等15项制度,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建立档案业务办理全程留痕机制,利用信息化系统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和责任人,实现责任可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三是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档案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定期对档案库房进行安全检查,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
(四)“高效”为准,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平台,集成档案数字化加工、智能检索、综合分析、即时调取、信息打印等12项核心功能。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完成全部1.2万份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形成高清电子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快速检索和在线查阅。二是建立涵盖服役经历、技能特长、奖惩记录等16个维度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为退役军人精准画像。同时,与社保、民政、教育等部门的数据系统进行对接,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为退役军人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三是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退役军人可通过手机APP在线查询档案信息、预约档案业务、提交申请材料等,实现档案服务“掌上办”“随时办”,助力退役军人档案信息化建设跑出“加速度”。
二、加快模式创新,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场景
以“主动服务、精准触达”为目标,搭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档案管理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