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探析

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探析-文库集
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探析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将“特色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各类高校要发挥办学优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备力量的专业。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思政专业”)如何守正创新、打造专业优势特色,实现专业升级改造,培养新时代复合型 思政教育 人才是推进 思政专业 建设的基本路径。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和新文科建设的新任务,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牵引,以“交通+思政”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 专业金课 建设为抓手、以“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探索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为“行业+思政”的专业建设模式做一些有益探索。

一、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新任务, 思政专业 建设面临着以下一些新问题。

1. 思政专业 办学特色不足。 专业的特色是与学校的定位和优势紧密结合的, 思政专业 要实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就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而目前 思政专业 的发展特色并不明显,各高校多注重满足统一要求,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落实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的 思政专业 建设缺乏侧重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规划、教学方式上较少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传统,专业建设上过分强调“统一性”,缺乏办学特色,难以满足各行业对 思政人才 的不同需求。如传统的 思政专业 没有考虑行业特点,已有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培养目标虽然嵌入了一些行业元素,但基本上是对具体培养方案的补充,不能从专业建设发展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 思政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 思政专业 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等。而目前高校 思政专业 的课程设置口径太过狭窄,桎梏于学科专业壁垒,未能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相对缺乏。在人才培养上,行业元素融入不深入、行业资源挖掘不充分,未能体现行业需求导向,无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战略发展同向同行。如在开办 思政专业 过程中,一度存在行业属性 与思政特性 二者间的割裂,在“行业+思政”的 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校企协作等方面开展多维 度人才 培养创新不够,严重的学科壁垒构成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导致了 思政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的问题。

3. 思政专业 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 教育部将“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校报送“一流本科专业”的必备条件。高度重视并科学筹划 思政专业 建设的协同机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从目前 思政专业 建设情况来看,育人力量的条块分割仍是痛点。从宏观上看,国内各院校在 思政专业 建设中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还不够,对一些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尚未形成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合力。各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对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从微观上看, 思政专业 与校内其他优势专业的交叉融合机制不完善,且 思政专业 师资力量来源单一,教师的行业意识和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过去要求 思政专业 有本科教学实践基地,但因为缺乏产教对接、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多主体协同育人联合优势和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和有效发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