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县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传报道 方面尽锐出战 ,声情并茂讲好 “XX 故事 ” ,在助农兴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期,在对 XX 县媒体 融合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多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解决措施,厘清下一步改革发展思路,探索以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可行路径。
2018 年 12 月,县委出台《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按照 “ 五化 ” 建设目标,从主要职责、平台建设、领导机构设置及职责、内设机构及职责、业务工作流程、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推进中,我们设置 “ 一办一室两中心 一 公司 ” (即行政办、总编室、采编中心、保障中心和传媒广告公司),采编中心又下设新闻部、编辑部、专题部、播音部、新媒体部和一个新媒体工作室。目前,县 融媒体 中心有 49 名一线干部职工。其中,中层干部共计 17 人,平均年龄 40 岁;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 17 人、占比 35% ,第一学历大专及以下 32 人、占比 65% ;年均经营收入 12.2 万元。
(三)创新运营模式, 促进业 态扩展。 策划举办春晚、村晚、过大年、美食节、美食街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整合各方资源,承接各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文化、演艺、庆祝、庆典等各类活动,更好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自身造血功能。探索创新经营渠道,承接企业、单位制作投放宣传片、专题片,探索拓展文化创意类、电子商务类等产业项目,探索开办直播、电商等新的创收项目,拉动流量,实现增收,经营收入从 2020 、 2021 年的 11 万元和 9.35 万元低谷回暖到 2022 年的 15.38 万元。
三、 融媒改革 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困难和问题。
1. 队伍结构短板明显。年龄结构方面, 中层干部年龄偏大 , 干部成长流动缓慢,年轻干部偏少,新老交替显现出较为严重的 “ 断层 ” 现象。中层干部共计 17 人, 50 岁以上 2 人,占比 12% ; 40-50 岁 8 人,占比 47% ; 30-40 岁 7 人,占比 41% ; 30 岁以下为零(最大年龄 53 岁,最小年 35 岁, 40 岁及以上占比 59% )。 学历结构方面, 整体队伍学历普遍层次低,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占比较低,新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中心一线干部职工共计 49 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 17 人、占比 35% ;第一学历大专 11 人、占比 22% ;第一学历中专及以下 21 人、占比 43% 。 17 名中层以上干部中,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 6 人、占比 35% ;第一学历专科及以下 11 人,占比 65% 。 工龄结构方面, 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 49 名一线干部职工中, 2010 年之前参加工作 26 人、占比 53% ; 2010 — 2014 年参加工作 13 人、占比 27% ;另有中心历年来聘用工作人员 15 人、占比 30% 。近 10 年再无编制内干部进入本单位。
2. 机构设置亟待优化。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县 融媒体 中心打破原有内部机构壁垒,设置 “ 一办一室两中心 一 公司 ” ,目前, “ 一办一室两中心 ” 正常运行,而以经营、创收为主要业务的传媒公司虽于两年前已拿出方案,但由于机构批复困难,加之经营创收人才匮乏,目前尚未正式成立。
3. 经营创收仍在探索。 由于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加上传媒广告公司成立推进迟缓、经营创收人才几近于无、经营创新理念滞后、经营手段单一等客观实际, 经营创收的途径仍在探索中。如县 融媒体 中心成立之前,广播电视台广告年收入最高时也仅 25 万元,最低时更是只有 5 万元; 融媒体 中心成立后的 2019 — 2022 年,经营收入分别为 13.35 万元、 11 万元、 9.35 万元、 15.38 万元,增幅趋势不明显。
(二)思考和建议。
1. 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提升 全媒队伍 素养。 亟需引进一批既懂新闻规律、 又懂新媒体 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来 充实全 媒体队伍。同时加强对现有采编播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人才队伍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形成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上下功夫,积极引导现有人员实现转型和能力重塑。始终坚持业绩导向定位,制定完善较为科学的薪酬考核兑现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媒体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积极打通人才上升通道,探索试行首席制、轮岗制、交流制及管理骨干、业务骨干 “ 双通道 ” 管理模式等,为优秀业务人员提供新的职业发展空间。
2. 拓展服务功能,科学设置平台,提升用户粘度和广度。 将本地政务新媒体纳入县级 融媒体 中心,实现更为集权集约、协同贯通的政务新媒体体系。同时,延伸舆论引导与提供社会服务的触角,积极探索 “ 新闻 + 政务 + 服务 + 文化 ” 的业务,注重平台实用功能,用多种手段增加用户黏性,使 XX 百姓真正做到 “ 一端在手、生活无忧 ” 。
3. 探索运营模式,变 “ 输血 ” 为 “ 造血 ” ,提升创收能力。 注重下沉 融媒体 活动,面向市场探索多元经营活动,例如:农 特产品线上 展销、乡村文化旅游等咨询活动,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提升 融媒体 中心的自我造血能力。立足本县名优农特产品和文化产业,深耕本土垂直产业,以地方名优产品互联网营销合作作为突破点,进一步 激活县融媒体 中心的影响力,同时为全县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添注动力。以 “ 媒体 +” 为突破点,实现媒体与各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如 “ 媒体 + 教育 ” 、 “ 媒体 + 医疗 ” 、 “ 媒体 + 农业产业 ” 等。当然, 融媒体 中心建设要解决运营模式和营收问题, 除创新 运营思维外,更需要依靠党委和政府政策、资金、人才上的大力支持。
四、 融媒体 中心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
一是持续深入开展 践行 “ 四力 ” 走基层活动,做乡村振兴的 “ 宣传者 ” 。 通过真 蹲实驻 ,采写大量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报道,对内鼓励群众加强产业建设,引导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传递更多支农惠农信息,服务好群众生产。对外, 打响叫亮 XX 农特产品知名度,让群众产得出、不愁卖,以此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优质、高效、高端方向发展。
二是建好用好 融媒体 平台,做乡村振兴的 “ 推介者 ” 。 重点以 微信平台 开源引流、线上直播精准带货、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为手段,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宣传推介展示 XX 丰富的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积极与本地网络大 V 和网红群体 合作,开展线上直播带货、产地采风直播等活动,让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进而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加强乡村振兴主题短视频策划和拍摄,重点围绕农村新风新貌、农特产品生产过程、农村生活趣事等,讲好乡村故事,展示农村的生活,传播乡村特色文化,进而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是引导整合网络力量,做乡村振兴的 “ 代言者 ” 。 要充分发挥县 融媒体 中心的协调和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借力本地新媒体力量,成立新媒体联盟,选取联盟中粉丝量大的新媒体及本土 “ 网红 ” 为家乡代言, 借助网红 力量推荐美丽乡村,推荐优质农特产品,助力形成以 “ 游—宿—购 ” 为一体的乡村体验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