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自全国“两会”结束至7月底,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党风政风向优向好的坚定决心。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结合近期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体会,我认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聚焦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三个带头实现纲举目张,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绝大多数的作风转变。
一、带头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破除腐蚀党的肌体的沉疴痼疾。。 特权思想是寄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政治毒瘤,其危害程度远超一般作风问题。从周永康、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中暴露出的特殊待遇指定服务,到基层存在的打招呼批条子等微特权,无不印证着特权是最大的不公这一论断。明代监察御史王廷相在《慎言》中警示:居官者,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形式的特权都是对初心使命的背离,对党群关系的破坏。当前需要警惕四种异化心态:一是补偿心理,认为仕途付出理应获得特殊回报;二是从众心理,把潜规则当惯例随波逐流;三是侥幸心理,认为小特权构不成违纪违法;四是攀比心理,在物质享受、生活待遇上搞横向比较。某省纪委监委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近年查处的作风问题中,涉及领导干部搞特殊化的占比达37%,其中80%始于小节失守。根治特权现象必须建立三维防御体系:思想层面要深植官为民役的从政理念,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内化为精神追求;制度层面要完善领导干部待遇标准清单,建立负面行为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监督层面要构建八小时外监督网络,通过家访邻访、社区公示等方式延伸监督触角。近期某市试点实施的领导干部生活圈监督APP,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异常消费行为12起,充分证明科技赋能监督的有效性。
二、带头摆正公私关系,筑牢秉公用权的精神堤坝。 北宋名臣包拯《乞不用赃吏疏》有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本质上是检验政治品格的试金石。巡视发现,某些单位存在公权家臣化倾向:有的把分管领域当私人领地,搞独立王国;有的将公共资源当家庭财产,安排亲属承揽工程;更有甚者把组织培养视作个人资本,大搞人身依附。这些行为严重扭曲权力本质,败坏政治生态。重构健康公私关系需要把握三个维度:在权力认知上,要清醒认识权力来自人民委托而非个人资本,某市推行的权力溯源教育工程,通过重温入党志愿书、重访工作起点等方式强化公仆意识,收效显著;在利益抉择上,要严格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建立利益冲突预警机制;在亲情处理上,要借鉴老一辈革命家的治家之道,像焦裕禄不准孩子白看戏、谷文昌不许家人沾公家光等典范,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标杆。某省创新实施的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明确划定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禁区,建立旋转门限制机制,去年有效预防利益输送问题23件。这些实践表明,只有织密制度笼子,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公器私用。同时要建立亲清政商关系评估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作风测评,将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