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文库集
关于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战略任务进行统筹部署,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市委书记 * 在市 * 届人大一次会议 * 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 要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此, * 区人大常委会以此为主题,开展 “筑牢人才根基助力 *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专题调研。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本次调研立足 “人才”,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旨在通过深入的调研、走访、座谈等不同形式,找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助推 * 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4月,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专题调研,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汝青担任组长,办公室、研究室、教科文卫工委、社会建设委、人事代表工作室等共同参与,并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参与调研。5—7月,调研组先后赴区教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科委等部门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赴 * 大学城相关高校、 * 科创职业技术学校、部分科创企业走访座谈,并向区经委、区人才办等部门书面征集相关经验做法。组织召开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调研座谈会,邀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等相关领域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共同探讨课题调研的意义和重点,深入挖掘各自领域在人才挖掘、培养和使用中的困难和瓶颈,并征集相关意见建议。 7月底,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广泛征求相关委办局,有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街镇、经开区代表小组及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讨论稿)。

二、 * 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工作现状

2023年, * 区人民政府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列为政府十二项专项行动之一,初步形成了《 * 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年内正式发布,重点围绕抓主体,建立密切联系的政、企、校、所长效合作机制;抓载体,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抓项目,探索实现重点项目突破,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区级 “示范样板”。依托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等目标,与 * 大学城八所高校和 * 985高校共同签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项目,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精准实施人才引育。延揽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81家,位居全市前列。设立百亿级规模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 * 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首拍,当届拍卖成交额接近 110亿元,比上一届成交额翻一番。2022年, * R&D投入强度达6.79%,创历史新高。在策源地 * 高质量发展带动下,九城市 R&D投入强度从3%提升到3.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九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倍,占全国1/9,占全球2.85%。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区突出科创属性,以人才培养为基点,以资源为抓手,以评价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坚持办 * 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建立 “科创中心”。 * 一中创新教学组织,深化课程改革,持续落实个性化教育,深度实施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沉浸于创新力勃发的学习环境中,在各类科技比赛和活动中取得 “现象级”的成果。在科创实验班“绍裘班”“奋进班”课程供给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创中心”,拥有物理DIS实验室、生物学科分子实验室、信息学科机器人实验室等固定的专用教室,使科技教育成为“现象级”卓越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构建“云间芯脑”。上外云间搭建中国芯智慧脑科创学习联盟,以芯脑为载体,结合生物医疗、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场景建造特色软硬件协同的新型教学平台和展示空间;坚持“全年段、全覆盖、全学科、全空间”理念,依托 * 超硅半导体、 G60脑智基地等区内科创企业专业优势,开展主题课程,以思维训练和寓教于乐为导向,打造良性学习闭环。三是凸显“ * 现象 ”。在年内举行的第38届 * 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 区师生共获奖 272项,其中一等奖35项, * 一名学生荣获大赛最高奖项 —— * 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奖。 * 、 * 、 * 、 * 、 * 成为 “十四五”期间首批 * 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 中 “未来物理学家”、 * 中 “科技创新社”、 * 中 “云间创客工作坊”、 * 中学 “机器人社”、 * “智能机器人”等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 * 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不断探索科学、多元的育人机制。四是立足 “大学之府”。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结合 * 经济产业实际,着重关注 * 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 * 大学城高校双流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优势和前沿科技成果,组建 “企业导师”“科技专员”双导师队伍,促进更多科技人才资源在高校院所与区重点企业之间互相流动、共享公用。联合东华大学、 * 工程技术大学等开展 * 卓越工程师学院申报,为 * 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二)科技创新,国之利器。 * 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强化科技人才全周期、全链条引育,全力激发科技进步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全维度构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相继出台《关于加快 G60 * 科创走廊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 * 区产业创新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顶层制度设计方案,以全域创新联动区域创新,从技术创新 “点的布局”向产业创新“链的布局”转变。二是全方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 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一系列重大研发平台在松落户,打造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聚集体。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贷款贴息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十四五”以来,对41家创建成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奖励630万元。三是全周期推动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瞄准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两大主攻方向,建立完善“科技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主体梯度培育链,2022年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95家。 * 区 “小升高”工程的创新做法被市科委作为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市推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