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文库集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全新的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下大力气保护好绿水青山,提升人居环境,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区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在 * 北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所能发挥的生态功能更具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区在 “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更好的把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进行有效衔接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基于区生态环境现状,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对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和制度、组织等保障措施进行分类研究,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对实现辖区内“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对策,以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并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区位于市中北部,辖区西至 * 交界,北至黄河,东与 * 交界,南与 * 交界,辖 * 个乡(镇)、 * 个街道办事处。其中 * 乡、 * 乡总面积 68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余人。

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和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农村地区紧邻黄河,拥有 * 水源地资源,森林覆盖率大,但农村基础设施较弱,产业结构单一,受水源地保护和沿黄生态保护影响,工业、养殖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方面,区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一,植树造林,水生态保护工作方面。 拥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 亩及黄河游览区,大力实施绿色控导工程,现有各类景观树 * 多亩,成为候鸟迁徙中的主要栖息地。 * 水源地整治成效明显,通过集中整治累计完成流转土地 2400亩、安装防护网 * 米、改造旱厕 * 个、铺设生活废水管道 * 米,对水源地周边面源污染进行了有效治理,改善了生活环境。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 * 亩,占全区总面积的 14.67%;全区森林覆盖率10.38%,活立木蓄积量6.1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逐年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基本农田建设方面。 辖区内现有耕地面积 * 亩(含黄河滩区 18000亩),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为壤土、砂土、黏土,还有部分盐碱土。常年种植(套种)农作物面积 * 亩,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 * 亩。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连作,我区坚持不懈推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民实现连年丰收。

第三,生活垃圾效治理方面。 “垃圾靠风刮”的现象成为历史,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行动下,与保洁公司签订市场化运作协议,对全区农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农村保洁员机制,辖区内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村庄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一是生态受损,发展受限。 水源地方面,由于历史原因, * 水源地周边人民生产生活现象加剧,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过集中整治,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湿地恢复困难重重。此外由于水源地保护的缘故,保护工作极大制约了周边养殖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 * 乡的经济发展,牵制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 * 乡 * 村等 7个黄河大堤以内的村庄分布在我辖区11余公里的黄河沿线。沿黄地区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滩区是我区农业耕作区之一,耕垦历史悠久,保护区内约有 * 亩的土地被村民开荒种植农作物,湿地植被破坏严重,农业开发对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在 * 段的淤积对防洪、土地沙化造成影响,不利于沿线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特色不明显,管控乏力,发展贫瘠 。区拥有黄河、 * 、农田、林地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这些生态资源在视觉效果上都存在可观赏性不强、地域生态环境的特色彰显不足、景观价值贫乏的共性问题。农村环境管理的执行体制存在着职能不全、力度不足、缺乏投入保障等问题。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农村人才外流多,农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本土 “三农”工作人才等,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