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化应用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化应用的思考和建议-文库集
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化应用的思考和建议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基层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基层治理关键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措施,建设基层治理平台,逐步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基层可能出现的矛盾在基层化解,基层问题基层处理。近年来,X 州认真 贯彻落实省委平安X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农牧区社会结构特点,构建“全域覆盖、多网融合、实体实战、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农牧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鉴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仍在探索中,当前基层社会网格 化治理 仍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平安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网格 化治理 工作落实不到位。 有的乡镇和村、社网格 化治理 的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网格 一 划了之,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甚至有时候存在“有网无人”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职能部门网格与综合治理网格尚未有效融合,各级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缺乏衔接,尚未很好形成真正完整的闭环模式。网格 化治理 的技术平台依旧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检察院、法院、政法、公安、司法、城管、卫计、信访等信息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网格 化治理 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有待完善。

网格 化治理 任务负担过重。 虽然村和社区的网格管理有明确的准入制度,但是网格的行政色彩较为明显,大多时候还要承接上级部门指派的超出业务范围的任务,不同程度出现了“网格是个筐、什么都要装”的现象。当前,在村、社区一级的网格 化治理 中, 网格员难以 专职化问题比较普遍,大多数 网格员 由村“两委”、社区成员和其他村干部兼任,一名村、社干部身兼多职,既是村、社中的“网格员”,又充当了县、乡生态保护员、河湖管理员、林业 管护员 等多重角色。

网格员 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基层 网格员 队伍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信息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人员综合素质得不到保障。比如, 网格员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占32%、初中文化占53%、高中文化占8.5%、大专及以上仅占6.8%。当前,全州1700余名 网格员 仅有161名为专职网格员,且月报酬仅有200元,一线 网格员 无固定薪酬保障,没有明确的晋升和发展空间,加之 网格员 的工作量大且琐碎,不利于网格员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州县两级对 网格员 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尚不健全,虽然仅2024年上半年 州综治维稳信息 联合四县开展的培训已有14场次,但培训针对基层 网格员综合 素质提升的相关培训相对较少,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传、帮、带”机制,加之 网格员 更替频繁,导致新加入的 网格员 对基层工作情况不熟悉、业务不熟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