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建工作总结
(一)组织提质,构建“红色走廊”。一是 组织联抓,让党员管理更有力度。完善组织架构。调整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配备,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成员,实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扎实开展“四抓两整治”工作,与各村(社区)党支部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 7 份,制定“三表 一 清单”。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年内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10 名,发展预备党员 9 名,转正 9 名,延后发展 1 名,发展对象全部达到标准。 二是 实事联办,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构建服务体系。打造“ XX 先锋”党建联盟,构建纵向涵盖镇到村(社区),横向对接机关支部、学校支部、医院支部的一体化网格化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组建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巡防、卫生防疫、环境整治等 5 支队伍,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 126 次,参与志愿服务 200 余人。提供代办服务。建立“三个一”代办服务机制,收集办理群众意见诉求 24 条。探索“上门协议服务制”,按照“群众出题、支部研究、党群议事、公示承诺”的程序,为 98 岁以上老人,残疾户等特殊群体办理民生实事 3 件。 三是 人才联育,让干部队伍更有活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列入重要日常工作中,在信访维稳、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考察识别储备村级后备干部 6 名,全镇后备干部储备充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为 30 岁以下年轻党员颁发“入党志愿者”徽章,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学习 12 次,在党的 二十 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相关内容上进行专题培训 6 次。
(二)产业增效,构建“金色走廊”。一是 产业同推,让党建引领更有成效。夯实基层堡垒。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河东村、东风村、长乐村等地建设鲤鱼养殖基地;依托山鹰纸业龙头企业,在新建村、余 畈 村、十墩村等地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与开发区管委会共建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服装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立足镇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全年新增 规 上工业企业 6 家。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4 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1 家、省级科普示范企业 1 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 家。杨 畈 小区被认定为省小 微企业 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招引项目资金 15 亿元。引进企业 28 家,其中亿元以上 16 家;新签约项目 17 个;新开工项目 8 个;新投产项目 7 个。 二是 市场同建,让项目建设更有速度。做好规划编制。高质量完成《 XX 镇全域国土空间规划》《 XX 镇城乡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推进征迁工作。根据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先后组织实施了 xx 铁路、 xx 大道、 xx 大桥改扩建等 10 余处征迁工作。全面启动安置工作。结 合道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对房屋征收涉及的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装修装饰物等予以补偿,并及时将拆迁安置方案张贴至相关区域。 三是 利益同享,让村企合作更有深度。探索“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与安徽长江农村商业银行、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开展合作,探索实施“光伏+致富屋”“光伏+分红”等扶贫项目 6 个。安排帮扶联系人精准对接帮扶企业,收集就业信息 200 余条。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百企兴岗促就业”等招聘活动 6 场次,提供岗位 500 余种,达成就业意向 700 余人。
(三)生态发展,构建“绿色走廊”。一是 河道共管,让水资源保护更有担当。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投资 396 万元,完成了龙泉河、十八港、四十塘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及水系连通工程项目。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基本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总体格局。守好耕地红线。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工作。完成高标准农田 1 . 9 万亩建设任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4 . 8 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 1 . 77 万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放松,常态 化开展 环保日常巡查工作,整改关停“散乱污”企业 11 家。深入开展畜禽污染治理行动,禁养区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 100 %。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稳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 污染共治,让生态环境治理更有成效。生态护林员有效上岗。创新实施“三级林长制”,全镇 17 个行政村全部选聘生态护林员担任村级林长,巡山护林做到常态长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镇村两级河湖长定期巡 河巡湖 解决问题 80 个,全年镇级河湖长巡河完成率达 100 %。大力开展志 贺湖流域 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拆除非法渔具 161 条。持续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2 个。新增造林 400 亩,森林覆盖率达 75 %以上。 三是 航路共兴,让文化旅游产业更有特色。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xx 大桥改造工程、 341 省道升级改造工程以及 xx 白茶直通车沿线环境整治工程。 丰富文旅产品 供给。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经济。全年接待游客约 6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1 . 5 亿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