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4 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目标导向,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 精准发力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抓项目,成功 引进总 投资额 13 亿元的蜂巢储能装备制造基地、总投资额 8 . 1 亿元 的晶澳 300 兆瓦 光 伏产业 项目、总投资额 5 . 6 亿元的智科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项目。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扩 规 增项, 龙宇电力 成功晋升 规 上工业企业。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设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园区分中心,配备帮办代办人员 10 名,实行“全程代办”服务,精准承接市级下放权限,实现 187 项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 二是 持续 发力强产业 。成功获批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被工信部评为第五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 5 家、市级智能车间 9 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30 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1 家、省星级上 云企业 4 家。 三是 倾情发力优服务。建立完善园区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活动,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搭建政银企 对接平台,促成宁海精密、 瑞禾光电 等企业与农商行、建行签订融资贷款协议,解决融资难题。
(二)坚持主责主业,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一是 拓展发展空间。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3 . 4 亿元用于道路、管网、绿化等项目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强化土地收储力度,完成土地征收 535 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对 4 家土地闲置企业实施偿债整改,全年完成 450 亩土地复垦任务。加大项目用地保障,为国电投、华润电力、蜂巢储能等项目提供用地指标 3278 亩。 二是 建设配套工程。加快推进给排水一体化工程申报审批工作,已完成初步设计专家论证报告评审。做好污水处理厂提 标改造 前期准备工作,新建污水厂日处理规模达 10 万吨。 强化危废安全管理 ,建成投用化工废水集中收集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应急处置中心。构建新能源产业链,中广核集团 40 万千瓦光储一体化 项目一期已并网发电。 三是 优化营商环境。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核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工业园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共取消审批事项 17 项,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 18 项。启动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园区分中心,切实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 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出台《工业园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 打好扬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臭氧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常态 化开展 垃圾分类巡查工作,检查企业 120 余家次。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 30 辆。 二是 实施固 废危废管 控。全面摸排核查固体废物情况,排查发现隐患问题 11 处,已全部整改到位;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辖区内企业和 产废单位 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问题全部闭合整改。加强化工园地下水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确保地下水质量总体稳定。 三是 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光伏发电规划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国第二批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 伏开发 试点项目申报工作,高起点谋划“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规划。
(四)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一是 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与东大、南大、中航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成功获批江苏省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中航工业智慧 云工厂 等公共服务平台。着力 强链补链延链 ,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双碳”产业发展联盟、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等产业联盟。 二是 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5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8 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项目 47 个,总投资达 10 亿元。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全年注册商标数超 460 件。 三是 转化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与江苏大学共建江苏省动力电池先进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帮助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 4 家、市级 众创空间 1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