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升级,主流媒体及时跟进,进行了全面多角度的报道。
媒体报道俄乌冲突如何做到真实、客观?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2 月 25 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记者、国际周刊编辑室编辑李潇,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环球时报》原首席记者程刚,曾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记者的朱雪松,以及某央媒国际部负责人。
01
报道落脚点对标外交政策是大方向
从 2 月 24 日起,俄乌冲突升级至今,始终是最热门的新闻。直播连线、专家解读,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在各显神通开展报道工作。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建议: 俄乌局势涉及到国际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任何时候,除了外交部、国防部口径,没有其他标准。
因此,顾勇华建议媒体在报道俄乌冲突时,要秉持中国立场,报道的落脚点和外交部、国防部口径保持一致。
02
引用外媒信息,注意核实且标明出处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舆论战载体,传媒在战争中的角色不再仅是报道者,同时也成为战争进程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
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很多真假难辨的消息也出现在了社交平台上,其中,不乏主流媒体引用外媒、俄方或乌方的信息进行了报道。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环球时报》原首席记者程刚告诉《传媒茶话会》,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当媒体自身信息来源不足,需要引用外媒报道时, 要注意谨慎思考国际主流媒体报道的立场、价值观,尽量选择中立、客观的表达角度。并在引用时采用客观表述的方式。
同时还需要意识到,信息战和舆论战已然成为战争中手段之一。面对这些真实性有待核实的信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记者、国际周刊编辑室编辑李潇建议, 媒体在引用信息时,要做好查证,确保信源的权威性、准确性,信息的真实性。要对信源进行多方交叉、横向与纵向对比和求证。
同时,引用外国或国际组织负责人的讲话时,要客观、准确,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否则很容易将讲话内容的中心意思理解偏,甚至截然相反。 务必做到严谨、准确、客观、公正。
程刚提醒媒体转载外稿时翻译要准确,“重点分析参与各方的措辞表述,是战争、冲突、还是摩擦?当几方表述有冲突或对立的时候,更要慎重措辞”。
03
注意报道的平衡
曾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记者的朱雪松拥有十多年驻外经验,他建议, 新闻报道要注意报道的平衡性,要让报道中当事双方都有话语权 , 有说话的空间。尤其是当各种消息来源冲突或观点有争议 , 报道应当尽量将不同声音一并反映出来,不单纯渲染某一方的优势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