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那个年代的机关风气

田纪云:那个年代的机关风气-文库集
田纪云:那个年代的机关风气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本文为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公开发表的文字,发表年份应该在2004年,原题为《国务院大院的记忆》。

我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一直没有机会受正规高等教育,我又无政治背景,且长期在边远的地方工作,于我,中南海挺遥远的。但是,历史的大潮却把我涌入了中南海。从秘书长到副总理,我在中南海红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这十二年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终生难忘。

在这里,我讲讲当年国务院机关的风气。国务院办公厅在周总理的长期熏陶下,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

第一,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没有这帮那伙,同志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很好地合作共事。 在内部,包括行文,从总理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以同志相称,从不叫官衔。我刚到国务院时,真是有点像 《红楼梦》 里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不知东西南北。

对于办公厅机构设置、工作运转、行文程序、各方面的关系等,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这种情况,我给自己立下三大任务:

首先是尽快熟悉情况。 我衷心感谢国务院办公厅特别是秘书局的同志们给予我的热情帮助。 当时秘书局有一位副局长叫刘冰清(女同志,回族,她的爱人给华国锋同志当秘书,直至辞世),她从周总理时代就在办公厅工作,几朝元老了,对国务院情况非常熟悉。她一有空就到我的办公室坐坐,同我聊天,介绍情况,有时也带我在大院转转,到各局处坐坐,让我熟悉情况,使我受益匪浅。

二是把好文件关。 因为一到国务院就分管经济方面的工作,文件比较多。我的任务是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不能有半点差错。对于重要文件,我的办法是把有关负责人和撰稿人找在一起,集体作业,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先后当过秘书局副局长的侯颖、周锁洪、李树文、张克智、安成信等人,经常与我在一起抠文件。这种办法也使我向工作人员学到不少知识。八十年代国务院文件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