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 * 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 “突出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主攻方向”的重大决策部署,把“生态工业”确立为“四业并举”的第一位,树立了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发展导向,围绕“1315”目标,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改旧育新、新兴产业外引内培、现有产业升规入库,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培大育强骨干龙头企业,我区生态工业快速崛起。
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以建设工业强区为目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 把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工业经济调度,积极协调煤、电、油等方面的困难问题,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努力实现产销两旺。 *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 * 亿元,同比增长 * %,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 两户企业产值首次突破 * 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 亿元,同比增长 * %,比 * 年提高 * %,占全区GDP的 * %,比 * 年提高 * %,占二产 * %,比 * 年提高 * 个百分点。 * 年度工业突破发展行动县区考评中获得一等奖。 二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 “风光水火氢”多能互补、“发输储运造”同步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着力培育壮大以火电、水电、光电、风电和生物质替代燃料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全力打造百亿元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集聚区,建成中能建南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龙源电力40兆瓦光伏发电等项目,推进中能绿电、光、储、氢供热综合应用示范、中船风电平山湖30万千瓦时风力发电、国网综服330汇集站等项目,推动实现新能源产业突破升级。至目前,建成装机 * 万千瓦,在建装机 * 万千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细分产业链出具规模。 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理念,重点实施河西硅业 * 万吨硅系新材料综合利用、黑河水电年产 * 万吨工业硅、 * 万吨高纯硅铁、河西硅业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聚鑫达窑泉锰铁铅锌多金属伴生矿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等项目,实现工业硅和光伏产业的有效连接、耦合发展。
(二)以招大引强补弱为重点,持续蓄积工业突破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牢固树立 “以招商引资论英雄”的理念,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签约和落地齐抓、政策和服务同步,聚焦综合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领域,开展专班式、链条式、靶向式精准招商,先后举办“相聚丝绸之路 * ·共话智能产业新崛起”等招商引资推介会 * 多场次,引进 * 等重大项目 * 多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是积极谋划储备项目。 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抢抓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 “一区一地”打造等机遇,统筹谋划实施 * 等一批当前能实施、未来有带动、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产业类项目投资比例逐年攀升,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狠抓企业升规入库。 继续将 “小升规”培育作为工业突破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升规企业培育库,宣传升规企业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税务、统计等部门,培育企业升规入库,发展壮大。 * 年培育 * 户企业升规入库,完成净增工业总产值 * 亿元,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
(三)以科技创新驱动为牵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牢固树立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步伐,实施巨龙铁合金烟气余热节能发电等 * 多项改造项目,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三级梯度培育库,培育认定金志信息、金农源等科技型型中小企业 * 户,全区省级创新型企业 * 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 户;培育申报金志信息、格瑞尔生物科技等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户和兰标生物、祁连牧歌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 户。引导企业积极搭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新推荐登海种业、传祁乳业、金农源 3户企业申请认定为张掖市企业技术中心,建成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 个,市级、区级专家工作室 * 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全力实施 “双碳”战略,新推荐传祁乳业、筑梦达建材 * 户企业申报认定省级绿色工厂。成功推荐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绿色设计产品各 * 户,省级绿色工厂 * 户、省级绿色设计产品 * 项、省级节水型企业 * 户,绿色工业认定数量居全省前列。对云鹏工贸等重点用能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持续提升工业企业能效水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加快工业数字化发展。 大力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工程,新建 5G基站 * 个,实现城区和农村重点区域 5G网络信号全覆盖。更新敷设宽带光缆 * 多公里,配套建设光纤分路器 * 套,城乡宽带网络通达率 * %。积极引进上海先导数字经济科技赋能中心、云端智慧商用机器人生产、北京数码大方等项目,有力带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
(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载体,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软实力。一是加大要素供给力度。 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用电、用水、供电保供,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发展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聚集,加大中央和省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和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 *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工业企业发展,真正为企业稳产增产达产创造条件。 二是强化企业服务保障。 扎实开展千名干部包联千企 “访诉求、解难题、促发展”活动,采取“一企一策”措施,深入听取企业诉求,指导包联 * 户企业用足用好复工复产、降费减税、奖励补助、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各项惠企政策,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推动实体工业企业复苏回暖升温、开足马力运营。严格周监测、旬分析、月调度,强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运行调度,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牢牢稳住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