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民族团结工作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 街道常住人口 19.8万,有回、满、蒙等21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居民1710人。近年来,街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纽带,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搭平台、促发展,呈现出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同富裕、社会上互嵌互融、文化上美美与共、治理上共治共享的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强政治领导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 “一核多元”工作体系。 提高站位抓谋划。 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工委中心组每年组织 2次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立足 * 少数民族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征,实施党建领航、思想引领、文化认同、助力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 “六大行动”。 强化领导抓推动。 成立工委书记领衔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抽调 2名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专职从事民族工作,完善宣传教育、调研督查、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推进民族工作从“独唱”变“合唱”。 建强组织抓覆盖。 突出 163个基层党支部引领“两个共同”建设的主导地位,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依托“掌上云社区”“我爱 * ”等载体,常态化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二、以文化认同滋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深入实施文化引领行动,把民族团结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上、体现在文艺创作里、渗透在文化传承中。 做好红色教育融入牌。 挖掘 * 革命历史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社区党史教育馆、出版《 * 》、拍摄《 * 》纪录片和《 * 》红色电影,让信仰的力量在各族群众中薪火相传,使 “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树好精品文艺示范牌。 深度挖掘乡话乡音、乡土乡情、乡文乡史中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打造 * 社区小剧场、成立 * 好时光诗书画院,编纂出版《 *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 打好传统文化实践牌。 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成立梨园春文艺志愿服务队,依托红石榴家园阵地,开展 “端午粽香情”“中秋团圆聚”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靠发展成果共谋民族团结进步之策 。始终把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永恒主题。 坚持夯基利民。 着力把 “各民族文化互嵌”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长园廊桥、河道沿线文化工程。积极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街道均衡分布 * 路小学分校等 6所小学、二十九中分校等3所初中以及15所优质幼儿园,拥有 * 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大二附院及 * 市妇幼保健院 3所三甲医院,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 坚持政策惠民。 制定特困少数民族群众 “定向帮扶”机制和“一人一册”档案,采取对口联系、谈心交友、走访慰问等方式,帮助解决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法律援助等实际困难,与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陕西 * 市 * 区 * 村开展结对帮扶。 坚持治理安民。 将民族工作植入三级网格体系,利用 “社区大脑”网格化信息管理大平台,实现“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发挥“团心社”人民调解功能,有效化解少数民族矛盾多达180余起600余人,有力维护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

四、借价值引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之魂 。抓住价值引领这个先导性、基础性工程。 从娃娃抓起。 全力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采取讲故事、读经典、办板报等形式,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常识教育。 从阵地建起。 * 园社区和 * 小学积极筹建 “红石榴家园”, * 小学内打造汉字文化体验馆、开展网络援疆 “小胡杨”精品课程、创建“融合教育试点学校”、打造“一馆”“两园”“十二景”民族文化校园路线, * 社区、 * 小学成功创建省级 “红石榴家园”。 从典型树起。 “团心社”负责人 * 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 村社区党委书记 * 被表彰 * 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5人当选“ * 好人 ”,以 * 为代表的 “最美人物”,传递着 * “最美故事”,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创未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