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不仅是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是我们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紧密结合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锚定“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承转节点,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我市篇章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与同志们交流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核心要义,把握我市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有对“十四五”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有对“十五五”形势的科学判断,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擘画。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将其转化为谋划我市发展的“指南针”和“路线图”。
(一)从“十四五”辉煌成就中坚定发展自信,汲取奋进力量。“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市作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试验田”,在这一进程中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城市功能持续提升,“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锦绣我市城”盛景逐步重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也为我们谋划“十五五”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二)从“十五五”形势判断中找准我市发展定位,把握战略机遇。全会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我市而言,这一判断既是“压力测试”,更是“转型契机”。从机遇看。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叠加,我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后花园”,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深入推进,我市“一主”辐射作用亟待强化;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赛道加速重构,为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从挑战看。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仍未完成,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城市能级与省会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营商环境等仍有短板;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汾河流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需持续深化。面对“危”与“机”,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转型蹚新路”的闯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展现我市担当。
(三)从“十五五”战略部署中明确我市发展方向,锚定目标任务。《建议》明确了“六个坚持”原则和七方面主要目标,为我们制定了“任务书”。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要聚焦“四个关键词”。一是“高质量”,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现代化”,以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治理效能;三是“可持续”,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我市;四是“共富裕”,聚焦“一老一小”、就业增收等民生痛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具体到目标设定,我们初步考虑。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7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努力实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上走在全国前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走在中游前列、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中走在前列、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