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工作规划:乘势而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旅产业)

“十五五”时期是XX县文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年。县文旅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再创新辉煌。

一、 面临形势与总体要求

(一)发展机遇。国家持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后疫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反弹升级,高品质、深体验产品更受青睐;全省围绕“四新”“四化”持续发力,旅游产业化地位更加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引客入X创造更好条件;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创新赋能提供强大支撑。

(二)面临挑战。区域旅游竞争日趋激烈;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多变;资源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存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对文旅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XX资源禀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持续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做深“融合”文章,做强“品牌”影响,做优“服务”品质,做大“产业”规模,努力将XX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方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共享。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二、 主要目标

到“十五五”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X%和X%以上(设定高于“十四五”或与持平的目标),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

品牌影响力实现新突破。“水墨云山·中国XX”品牌在国际国内知名度显著提升,成功跻身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行列。

融合发展达到新深度。“文旅+”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涌现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融合业态典型,旅游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服务品质得到新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旅游水平显著提高,游客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带动效益取得新成效。文旅产业成为吸纳就业、富民强县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在文旅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 重点任务

(一)构建全域旅游新空间,优化发展布局

落实“一核一区、一轴一带、四大板块”布局。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业态,避免同质化竞争。重点打造以县城和云台山为核心的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核,以?阳河流域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构建串联主要景点的旅游发展轴和生态休闲带,差异化发展四大功能板块。

打造“半小时旅游圈”。通过交通连接和线路组织,实现核心景区间的便捷通达和联动发展。精心设计推出数条涵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

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促进旅游景区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构建景城一体、景村融合的发展格局。

(二)深化文旅融合新内涵,拓展产业边界

“文旅+非遗”活化创新。建设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进街区。提升独木龙舟节等传统节庆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旅+农业”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质,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集群、田园综合体、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龙头企业。

“文旅+康养”打造健康目的地。依托优良生态和气候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中医药保健等业态,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基地。

“文旅+研学”开拓教育市场。挖掘地质科普、生态观察、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和基地,吸引青少年客群。

“文旅+体育”持续升级。巩固提升现有赛事水平,引进培育新的品牌体育赛事,开发徒步、骑行、攀岩等户外运动产品。

“文旅+工业”探索新路。如有条件,可探索发展观光工厂、工业遗址旅游等。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倍增计划。继续落实惠企政策,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限额以上涉旅企业。鼓励发展旅游集团公司。

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支持杉木河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业务、创新模式,发挥其在产业链构建、标准制定、市场开拓中的核心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服务。

(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提升营销效能

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传播。持续深化“水墨云山·中国XX”品牌形象,讲好XX故事。运用新媒体矩阵进行精准化、分众化、互动化营销。

深化区域合作营销。主动融入全省旅游格局,强力推进“黔东小环线”联合营销,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商、媒体、平台的合作,实现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宣传互动。

创新营销方式。开展事件营销、网红营销、内容营销。策划四季主题营销活动,保持市场热度。

(五)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优化游客体验

完善交通网络。推进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提升改造,完善旅游风景道、慢行系统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接驳服务。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县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实现“一部手机游XX”。推动A级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

提升接待设施水平。引导建设高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特色民宿,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优化旅游厕所、停车场、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布局和管理。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标准化、个性化服务。完善旅游诚信体系,健全投诉处理机制,营造文明、有序、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厚植文化底蕴强化文物保护。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活态传承非遗。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推动博物馆发展。提升现有博物馆展陈水平,鼓励建设专题性、特色化博物馆、纪念馆。

(七)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生态本底

严格生态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

推广绿色旅游。倡导低碳出行、绿色消费,鼓励景区、酒店等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创建绿色旅游企业。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文旅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机制,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将文旅发展重要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绩效考核。

(二)强化要素保障。

土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安排文旅项目用地。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县级财政投入,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文旅领域。用好各类产业基金。

人才保障。实施文旅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建设文旅智库,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三)优化政策环境。及时评估、调整、完善现有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健全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五)守牢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文旅场所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监管,完善应急预案,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马扬鞭。“十四五”的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十五五”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文旅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开创XX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彰显“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