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 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再次 彰 明了高质量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出 一系列新判断、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 最 核心、 最 关键的就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将其贯穿于 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内涵,筑牢 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根基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产业 链供应 链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过去那种依赖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只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日益丰富,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得到更好满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再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本质要求,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为 14 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条件。
对我市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 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的产业结构中,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引领作用不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迈过的坎、必须攻克的关。
二、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动力,全力塑造 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 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一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要推动我市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
二要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实施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建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要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它们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成长为“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
三要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拿出“求贤若渴”的诚意和“三顾茅庐”的劲头,深入实施“ ** 英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四唯”现象,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解决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 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专心创业。
四要构建高效能创新生态。 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在 ** 大地充分涌流。要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让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统筹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均衡化的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对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要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一批先导项目,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例如,我市的 ** 装备制造产业园要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要力争在创新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做强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每个区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坚持人民至上和安全发展,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底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同时,必须守住 安全发展 的底线,确保发展进程行稳致远。
一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蛋糕”做大的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 零就业 家庭动态清零。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要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二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深入 践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 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地表 水水质稳定向好。要积极稳妥推进 碳达峰碳 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 。 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 安全发展 贯穿各领域全过程。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常态 化开展 扫黑除恶斗争,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推动 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