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25年及“十四五”期间工作总结暨“十五五”时期与2026年工作安排

(一)2025年工作总结

1. 上级及本级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城镇绿化管护。聚焦“增绿量、提品质”,在鲜卑路、青年路等主次干道及公共区域,完成58万株花卉栽植,对35万平方米绿篱、草坪开展修剪、除草、浇水等精细化养护;针对裸露地面问题,精准补植草籽145平方米,截至2025年10月,阿里河镇区绿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二是城市“六乱”整治。创新实行“白+晚”“5+2”轮值管控机制,破解传统作息下管理盲区问题。日间重点整治流动摊贩、超门店经营,累计劝离流动摊贩163起、规范超门店经营57家;夜间聚焦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整治违规行为206起;同步延伸治理触角,整改小黄车违规停放40起、妥善处置流浪犬扰民3起。针对背街小巷“脏乱差”痛点,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清理卫生死角1987处、清运垃圾杂物2393吨,“六乱”问题整改率达100%。

三是环卫作业提升。阿里河镇108万平方米机械化可清扫区域实现标准化作业,主干道每日至少2次机械清扫,冬季清雪机械化率超95%;全年精准完成垃圾清运,其中生活垃圾14323.9吨、建筑垃圾824.1吨、餐厨垃圾1304.4吨,垃圾日产日清、处置及时,清运及处置率均达100%。同时,强化环卫设施管护,17座公厕、2座垃圾压缩站落实每日消杀制度,设施完好率稳定保持98%以上。

四是人居环境整治。以“道路沟渠清整、房前屋后治乱”为两大抓手,推进人居环境提质。道路沟渠整治方面,采取“机械清运+人工清掏”模式,累计开展集中整治49次,出动人员1715人次、车辆147车次,清理各类垃圾341吨;房前屋后整治方面,深入社区、村组,出动人员3435人次、车辆515车次,清理杂物堆、卫生死角2576处,清运垃圾429吨,推动人居环境从“基础清脏”向“品质美化”转型。

2. 亮点、重点及创新性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市容秩序“疏堵结合”治理。针对龙华路流动摊贩反复聚集、易反弹问题,摒弃“一刀切”整治方式,创新推行“领导带队值守+动态引导入市”模式,在规范区域设置200余个早市便民摊位,明确经营时段、划定经营范围,配备专人现场管护,既解决了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问题,又满足了摊贩的摆摊需求,实现“市容有序、民生受益”双赢。

二是环卫服务“暖心+提质”双推进。一方面,聚焦环卫工人权益保障,联合工青妇、红十字会等部门,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为一线环卫工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营造全社会“尊重环卫劳动、关爱环卫工人”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推进环卫作业提质,启动6台新垃圾车采购流程,目前已完成招标,预计2025年底前验收投用,投用后全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将从80%提升至85%以上。

三是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围绕餐饮油烟治理、商户规范经营、违建管控等难点工作,主动联动多部门形成合力。联合生态环境、市场监管部门,排查镇区餐饮商户53家,督促7家油烟排放不达标商户安装净化设备并跟踪整改;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向沿街商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338份、诚信经营承诺书338份,强化商户自主管理意识;配合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推进违法建设治理,查处大型车辆碾压步道砖1起、处罚渣土车未覆盖防尘布1起,从源头减少设施损坏与环境污染。

3. 市委部署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两个率先”任务落实。围绕“率先实现城镇精细化管理、率先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要求,制定《鄂伦春自治旗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优化网格管理体系,将阿里河镇划分为5个大网格、182个小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处置时限,精细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提升,通过背街小巷整治、沿河区域清整,城镇人居环境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两个转化”任务落实。立足鄂伦春自治旗生态与管理优势,推动“优势转效益”。一方面,将12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联合文旅部门在阿里河核心区域打造“城管建设+文旅元素”打卡墙8面,融合花海、绿化节点等城管建设成果与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新节点,间接带动周边便民摊位、小餐饮消费;另一方面,将网格管理、柔性执法的管理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通过设置早市便民摊位、规范商户经营、快速处置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办事繁”问题,全年群众城管相关诉求办结满意度达95%。

(二)“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工作总结

1.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管理机制逐步优化升级。从2021年基础网格化管理起步,2023年深化为“八进网格”管理模式,2025年进一步完善为“网格巡查+专人处置+督导核查”三级管理体系,形成“责任到岗、任务到人、闭环管理”的工作格局。五年间,累计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责任目标量化表》《日常巡查实施方案》等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二是执法模式持续规范完善。2021年聚焦“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流程与言行;2022年践行“五心”执法理念(初心担当、公心执法、暖心服务、匠心管理、真心为民),推动执法从“管理”向“服务”转变;2023-2025年深化“疏堵结合、柔性执法”,减少强制执法,增加引导服务。五年累计开展城管法律法规、执法培训89次,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是基础设施实现迭代更新。锚定“补短板、强功能”目标,五年间重点推进道路改造类项目、公厕建设类项目、绿化提升类项目、环卫设备更新类项目等四大类基础设施项目,逐步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2. 重大工作成效及数据对比(以2025年实际数据/预计数据与2020年数据对比)

一是城镇绿化规模与品质双提升。2025年阿里河镇区绿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较2020年的65万平方米增长84.6%;五年累计栽植各类绿化树种5000余株,种植草坪35万平方米、各类花卉188万株,建成拓跋鲜卑路北段花海、莫日根广场绿化节点、阿里河东出口花坛3处标志性绿化区域,城镇“绿量”“颜值”同步提升。

二是环卫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2025年的80%(2025年底新设备投用后将达85%);垃圾处理从2020年“混合清运、粗放处置”,升级为2025年“生活、建筑、餐厨分类清运、规范处置”,清运及时率从2020年的85%提升至100%;公厕数量从2020年的8座增长至2025年的17座,实现“城镇核心区500米内有公厕、偏远区域800米内有公厕”的民生目标,且全部公厕落实专人管护。

三是市容秩序治理成效稳固。五年间“门前五包”责任书签订率从2020年的70%提升至2025年的100%,背街小巷“六乱”问题整改率从2020年的65%提升至95%,城镇街面秩序持续向好。

四是市政与便民设施更趋完善。五年累计改造阿里河镇拓跋鲜卑路、龙华路等老旧道路9.5公里,修复破损路面26540万平方米、修补步道砖12万块,解决一批“路面坑洼、出行不便”问题;维修路灯7984杆次,城镇亮灯率从2020年的90%提升至2025年的98%;建成环卫工人休息驿站37处,覆盖全镇主要作业区域,彻底解决环卫工人“歇脚难、喝水难、避雨难”问题。

二、“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围绕国家“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部署,结合鄂伦春自治旗城镇发展实际,以“精细化提效、人性化服务”为核心路径,推动城市管理从“侧重秩序管控”向“统筹服务保障、助力发展赋能”转型,为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城市管理支撑。

(二)主要发展目标(量化)

1.绿化品质提升目标。到2030年,城镇绿化将全面构建“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化格局。

2.环卫服务升级目标。2030年前实现城镇区域机械化清扫率95%。

3.市容秩序治理目标。“门前五包”责任履约率稳定保持100%,群众对市容秩序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

4.基础设施完善目标。新增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500个,解决“停车难”问题;2026年底前建成阿里河镇永久建筑垃圾消纳场;全旗市政设施(道路、路灯、井盖等)完好率持续保持98%以上。

(三)重点工作任务及重大改革举措

1.深化城镇绿化与生态保护。每年常态化开展“裸土覆绿、拆违增绿、见缝插绿”行动;结合鄂伦春地域特色,优选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花卉,降低养护成本,提升绿化存活率。

2.构建全域垃圾治理体系。2026年底前确保阿里河镇永久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投用,实现建筑垃圾“集中消纳、部分资源化利用”。

3.优化执法与便民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商户,制定符合民族习俗的差异化执法指引,避免因习俗差异引发执法矛盾;推行“执法+宣传”模式,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月”“城市管理宣传周”等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升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2026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局将聚焦“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以具体项目为支撑、以量化指标为牵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十五五”时期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 指标任务完成措施、项目及成效

确保2025年招标采购的6台垃圾车于2026年1月底前全部验收投用,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

2.重大项目安排

阿里河镇永久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总投资975万元,项目占地1.88704公顷,设计年消纳建筑垃圾1220立方米,可满足未来10年阿里河镇建筑垃圾处置需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