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之“钥”,开高质量发展之“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以新质生产力之“钥”,开高质量发展之“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文库集
以新质生产力之“钥”,开高质量发展之“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以新质生产力之“钥” 开高质量发展之“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重大命题,开展一次专题党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凸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党员职工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践行全会精神,争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党课,我们将从“深入领会重要论述,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深刻把握内涵特征,认清新质生产力本质属性”“深邃洞察时代大势,明确新质生产力战略意义”以及“深耕岗位实践沃土,担当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命”四个维度,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我们党员职工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规律、方法路径和实践要求,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一、深入领会重要论述,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从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力,到农耕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生产力,以及信息时代的信息生产力,每一次生产力质的飞跃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形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态势,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为我们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从理论渊源看,新质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其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实质上就是从生产力要素角度对生产过程的解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实践新要求,对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从实践基础看,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建立在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深刻洞察之上。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动力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需要新的动力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具备了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基于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为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脉络。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深化过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随后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考察中作了深入阐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并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这些部署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战略把握,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据此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既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三)新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协调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体现着发展的平衡性和整体性;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普遍形态,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开放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意味着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共享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既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又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部署了战略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层面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以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十四五”时期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十五五”时期要继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面对内部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任务,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各种风险挑战,需要以高质量发展厚积物质技术基础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不确定性。

二、深刻把握内涵特征,认清新质生产力本质属性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是理解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核心要义和清晰的体系构成。从核心要义看,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在“新”和“质”两个关键字上。“新”主要体现在驱动力量新(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生产要素新(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地位凸显)、产业形态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重要载体)、发展路径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质”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要素质量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科技含量、劳动对象附加值全面提升)、运行效能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是特征,“质”是根本,二者有机统一,共同定义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

(一)基本内涵与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其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如何理解?从基本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全面跃升。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支出,而是更多体现为知识创造、技术应用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载体,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广泛应用,极大拓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边界。劳动对象在新质生产力中也发生深刻变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要素要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