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以史为鉴整治“慵懒散”作风 以检为刃锻造过硬检察队伍

党课:以史为鉴整治“慵懒散”作风 以检为刃锻造过硬检察队伍-文库集
党课:以史为鉴整治“慵懒散”作风 以检为刃锻造过硬检察队伍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体干警大会,共同上一堂党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深入推进全面从 严管党 治检,引导全体干警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铁军。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以史为鉴整治“慵懒散”作风以检为刃锻造过硬检察队伍》。下面,我将从历史、当下、未来三个维度,与同志们作一次深入的交流。

一、以史为鉴,深刻领悟作风建设的生命线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 重视作风 建设。回顾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奋斗史。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作风”,到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党持续 不断地开展整党、整风和各 类集中 性教育活动,无不 彰 显出作风建设对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的作风,就是其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它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政治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我们检察机关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检察队伍的作风,直接影响着司法公信力,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磅礴的自我革命力量,深刻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不仅是管党治党的普遍要求,更是我们检察机关履行好新时代法律监督职责、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当前,我们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忠诚可靠、敢于担当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良作风,特别是“ 慵 、懒、散”等沉疴顽疾,在少数干警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它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我们队伍的肌体,必须下大气力予以整治。这种整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持久的自我革命。

二、立足当下,精准透视“慵懒散”作风的现实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慵懒散’是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必下大气力解决。”结合我们检察工作的实际,我们必须对“慵懒散”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有精准的画像和清醒的认识。

(一)“慵”——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是能力建设的“绊脚石” “慵”的病根在于思想上的惰性。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有的同志满足于“吃老本”,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学习不深、研究不透,面 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法律监督的趋势,存在“本领恐慌”却无动于衷。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一知半解”,办案依然沿用老经验、老办法,导致监督能力和水平停滞不前。有的同志缺乏钻研精神,满足于办完案子,对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 类案监督 要点不愿深入思考,精品意识、极致思维严重缺失。还有的同志精神萎靡,工作“佛系”,对待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大概”“差不多”,缺乏争创一流的志气和劲头。这种“慵”病,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危害甚巨。它直接导致我们的干警在面对新型、复杂案件时力不从心,法律监督的精准度和力度大打折扣。根据院里 2025 年第三季度的一项内部调研,我们发现有近 15 %的员额检察官在过去半年内,未能系统学习过一部新颁布的重点法律或司法解释,业务知识更新明显滞后。这种精神上的“缺钙”,是 锻造高 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最大障碍。

(二)“懒”——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是司法为民的“拦路虎” “懒”的病根在于责任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工作上拈轻怕重、敷衍塞责。有的同志对待案件能拖就拖,办案节奏缓慢,不注重诉讼效率,让当事人在焦急等待中消耗对司法的信任。有的同志习惯于当“二传手”,遇到疑难复杂问题,不是主动研究、积极破解,而是习惯性向上级请示、向同级推诿,把责任“甩出去”。还有的同志在履行诉讼监督职能时,满足于程序性审查,对一些深层次的违法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动真碰硬,监督流于形式。这种“懒”病,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司法体验。根据我们院 2025 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统计,全院共受理各类案件 2850 件,结案 2679 件,结案率达到 94 %。这个数字表面看不错,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的平均办案周期为 45 天,相比去年同期延长了 8 %;刑事案件的“案-件比”高达 1 : 1 . 8 ,远高于 1 : 1 . 4 的优秀标准,这意味着大量的案件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退回补充侦查或在审查起诉环节反复“拉抽屉”,一个案件演变成多个“案号”,不仅空耗了司法资源,更让公平正义“迟到”。我们办理的一起民事执行监督案件,申请人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判决生效两年多未能执行,其间多次向我们反映情况,但相关承办人以“人手紧张”“案情复杂”为由,迟迟未启动实质性监督程序,直到院领导督办后才得以解决。这样的“懒”,伤害的是民心,透支的是公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