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集团公司在这里组织召开全员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大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深刻反思、吸取教训的警示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压实责任的动员会。刚才,相关负责同志通报了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剖析了问题根源,提出了初步整改要求,内容具体,发人深省。借此机会,我将结合集团党委的总体部署和当前公司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公共交通是城市流动的血脉,是服务百万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民生工程。公交公司作为我市公共出行的主力军,肩负的不仅仅是经济运营的责任,更是千家万户平安幸福的社会责任。每一个方向盘的转动,都维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每一次油门和刹车的踩踏,都关联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城市的文明形象。安全,是公交运营的“生命线”,是不可动摇的“高压线”,更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没有安全,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一切成绩都将归零。因此,全公司上下必须以“一日无功、三日不安”的责任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正视严峻现实,深刻汲取事故教训
安全生产,警钟必须长鸣,常抓必须不懈。然而,近一时期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给我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暴露出我们在安全管理和运营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漏洞。这些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一些深层次问题累积和发酵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摒弃任何侥幸心理,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直面问题、刮骨疗毒。
第一,思想认识的松懈是最大隐患。 回顾近期发生的事故,几乎无一例外都与驾驶员的操作不规范直接相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员工安全意识的淡漠和麻痹思想的抬头。有的同志认为自己驾龄长、经验足,产生了“经验主义”思想,忽视了对动态路况的审慎判断,把“想当然”当作“没问题”,在路口转弯、变道超车等关键环节放松了警惕。有的同志对公司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学习不深、执行不力,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应付心态,未能将“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思想上的“跑冒滴漏”,是比车辆机件故障更为可怕的安全隐患,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行为习惯的偏差是事故导火索。 规范的操作行为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石。从事故分析来看,“路口转弯未提前减速”“车辆启动时未确认乘客是否站稳坐好”“复杂路段变道时疏于观察”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看似微小的操作偏差,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极易形成错误的驾驶“肌肉记忆”。当突发情况出现时,这种错误的习惯性反应,往往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出车前情绪不稳定、带病驾驶、疲劳驾驶等问题,同样是影响安全运营的重大风险点。驾驶员手握方向盘,精神状态必须高度集中,任何一丝一毫的精力分散,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第三,管理机制的短板是风险放大器。 事故的发生,一线员工是直接责任人,但管理层同样难辞其咎。这说明我们的安全管理体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断链”和“空转”。日常的安全教育是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触及灵魂?岗前培训和在岗复训是否扎实有效,确保了每一位驾驶员都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安全监督检查是否全面覆盖,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违章行为?对隐患的排查整改是否形成了闭环,杜绝了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深刻反思。如果管理有漏洞、监督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就等于为事故的发生打开了方便之门,放大了潜在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