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参加第八轮政治巡察工作的心得体会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有幸作为巡察专员参与了对XX工务段为期一个月的第八轮政治巡察工作。这一个月,于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履职,更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和能力淬炼。从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相对熟悉的业务领域,迈入政治巡察这一全新的阵地,角色的转换、视角的重塑,都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思考。当手中的工作手册与案头的规章汇编交织,当昔日的业务数据与眼前的谈话记录碰撞,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一次自我剖析、自我革新的宝贵契机。回首这短暂而充实的三十天,诸多感悟沉淀心间,愿在此与各位同志作一交流与分享。

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对巡察责任的再认识

初入巡察组,心中既有投身新岗位的热切,也有一丝对未知领域的忐忑。政治巡察,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千钧之重。它不是常规的业务检查,更不是简单的评功摆好,而是党内监督的“利剑”,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前哨”。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愈发体会到,要用好这把“利剑”,首先必须心存敬畏。

这种敬畏,首先是对职责的敬畏。巡察工作是组织赋予的信任与重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我们作出的每一个判断都可能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一名干部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思想之弦,将严谨细致的态度贯穿始终。它时刻提醒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捍卫纪律的严肃性和制度的权威性,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滥用。

其次,是对专业的敬畏。巡察工作涉及党建、人事、财务、工程、经营等方方面面,政策性、专业性极强。面对浩如烟海的规章制度和盘根错节的业务流程,我深感自己过往知识的局限。在巡察过程中,我们既是“监督员”,也是“学生”。每一次翻阅文件、每一次谈话了解,都是一次学习充电的过程。我认识到,只有以谦逊的态度尊重专业,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才能真正具备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才能让我们的监督精准有力,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最后,是对制度与权力的敬畏。在与被巡察单位同志的接触中,我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巡察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是帮助单位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健康发展。因此,沟通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态度谦和、与人为善,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党性修养的体现。对权力常怀戒惧之心,才能确保巡察工作不偏向、不走样,真正做到敢于发现问题、公正处理问题,让巡察的公信力深入人心。这份敬畏之心,如同航船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线索面前保持了定力,也让我在面对阻力与困难时,坚定了前行的勇气。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于业务中见政治:对分析维度的再提升

在以往的本职工作中,我习惯于从业务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一次安全生产事故,我会首先分析技术原因、管理漏洞、人员操作等直接因素。这固然没错,但通过这次政治巡察,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问题。

巡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起初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许只是一个不规范的合同、一笔不合规的报销、一次不严谨的人事任免。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那么巡察就变成了业务审计,失去了其政治监督的根本属性。巡察组的领导和老同志们常常教导我们,要透过业务看政治,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看似孤立的业务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政治站位不高、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规矩意识淡薄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例如,当我们发现某项工程成本控制存在风险时,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计价是否合理,而是会追问:这背后是否存在“一把手”权力运行不受监督的问题?相关决策流程是否科学民主?是否存在为了片面追求进度而牺牲合规性的情况?干部的履职担当精神是否体现在了为单位降本增效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让我学会了将问题放在单位整体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跃升。我开始理解,安全生产的根基是政治安全,企业发展的航向由政治方向决定。任何业务工作,一旦偏离了正确的政治轨道,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先立后破寻根源,横向借鉴聚合力:对工作方法的再思考

巡察工作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解释和错综复杂的局面。有时,一个问题查到一半就进入了死胡同,或是被各种“合情合理”的说明绕得云里雾里。面对这种情况,我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力。在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并学习了两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种是“先立后破”的钻研精神。当面对一个棘手问题,看似无从下手时,我们不妨先假设对方的解释和做法是“成立”的。然后,以此为靶子,去海量的规章制度、法律文书、会议纪要中寻找依据,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地搜集证据、抽丝剥茧。这个过程,看似是在验证对方的正确性,实则是在为“击破”它寻找最坚实的炮弹。通过逐条比对、逐项分析,往往就能发现其逻辑链条上的脆弱环节或与制度规定相悖之处。这个过程虽然艰辛,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革新的过程,每一次查阅,都是对自己业务知识的一次巩固和提升。

另一种是“横向借鉴”的团队力量。巡察组是一个集合了多领域专家的战斗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长板和短板。这次巡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合规经营、工程计价、劳资审计等方面,我几乎是个“门外汉”。起初,我有些畏难情绪,怕问多了显得自己不专业。但组内开放、协作的氛围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当我遇到经营合同方面的疑点时,我会主动请教法律和合同方面的专员;遇到选人用人流程的问题,我会向劳人专员寻求帮助;碰到账务难题,财审专员总能给我专业的指导。我们常常为了一个线索,在晚上的碰头会上激烈讨论,集思广益。大家盯住关键的时间、关键的人物、关键的流程,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牢牢锁定问题。这让我明白,巡察工作绝非单打独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我们攻坚克难最可靠的保障。

四、正视不足强筋骨,淬火成钢再出发:对未来方向的再明确

一个月的巡察工作,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被巡察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清晰地映照出我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我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学到了一些方法、有了一些感悟,但距离一名优秀的巡察干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突出的短板在于业务能力的“厚度”不够。在与一些经验丰富的同志进行情况了解时,我常常会被对方几句看似专业的解释带偏了节奏,缺乏足够的定力和专业知识去甄别、去反驳。这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对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学得不深、悟得不透,导致在关键时刻底气不足、锋芒不够。

此外,在看问题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上还有待加强。有时能够发现具体问题,但对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对于如何从制度层面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思考得还不够深入。

知不足,而后进。这次巡察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我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将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要系统学习党纪党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政策通”“多面手”。其次,我要在实践中持续锻炼。无论是回到本职岗位,还是将来有幸再次参加巡察,我都要敢于担当、敢于碰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磨练心性,锤炼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定力。

百年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时代的我们,也应汇聚起点滴光芒,照亮前行的路。这一个月的巡察经历,就是在我心中点燃的一簇新的火苗。它让我对党的事业多了一份敬畏,对肩负的责任多了一份清醒,对未来的奋斗多了一份坚定。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收获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为推动我段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