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幸第一时间学习了于2025年8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作为一名在*单位工作的普通党员,初读《条例》全文,内心深受触动与鼓舞。这不仅是一部党内法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动指南,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结合自身的岗位和经历,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与打算,愿在此与各位同志交流分享。
一、深刻认识《条例》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我谈谈对《条例》出台重大意义的认识。学习《条例》的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它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回顾党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被视为党的“生命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拨乱反正中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再到新时代密集出台的关于高校、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系列的文件,犹如一块块基石,逐步搭建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宏伟大厦。而《条例》的审议通过,正是在这深厚基础上,将过往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基本原则通过党内最高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集大成式的升华。它共计14章58条,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此拥有了最权威、最稳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制度治党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通过学习了解到,我们党内法规体系有一个“1+4”的基本框架,即以党章为根本,辅以党的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和监督保障法规四大板块。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要求散见于各类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虽然重要,但缺乏统一的、刚性的制度约束。《条例》作为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主干法规,精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仅仅依靠“强调”,而是依靠“法治”,完成了从“软要求”到“硬约束”的根本性转变。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触动,它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必须完成的“必答题”。
最后,我认识到,《条例》的出台是应对时代挑战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们身处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信息技术深刻改变舆论生态的时代。如何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凝聚共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坚定信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条例》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要用其凝心铸魂,这为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廓清思想迷雾、站稳政治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所构建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我们应对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准确把握《条例》的实践要求
在反复研读《条例》原文,并参与单位组织的专题学习后,我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深刻体会。我体会到,学习《条例》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必须深入其内涵,用心感悟其蕴含的实践智慧和为民情怀。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了“人情味”。 《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目标是引导人、感召人、凝聚人、塑造人。这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和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之上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条例》提出的六种基本方式中,“关怀服务”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明确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让我联想到,在日常工作中,同事遇到困难时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远比空洞的道理更能温暖人心、更能凝聚力量。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引领的方式,充满了温度和力量,是《条例》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技术活”。 《条例》强调要守正创新,特别提到了要注重分众化、对象化、精准化,并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也不能满足于“老三样”。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的群体,需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沟通。比如,对于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简单的文件传达可能效果不佳,而一个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一次富有创意的线上互动,或许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这对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和本领恐慌。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条例》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九个方面主要内容,涵盖了理论武装、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建设、法治教育等多个维度。这让我认识到,人的思想世界是丰富而立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宣传部门或者政工干部的事情,而是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渗透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作为*单位的一员,我体会到,我所在的岗位,我处理的每一项业务,我与群众的每一次互动,都可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必须树立大局观,将个人的工作放在整个事业发展中去考量,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积极践行《条例》的时代精神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习《条例》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知行合一。结合我的工作实际和个人成长,我最后想谈谈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打算。
首先,我打算在“内化于心”上持续用力。 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我将把《条例》作为案头卷、工具书,坚持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地学,真正做到熟记于心、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我要把《条例》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时常对照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用《条例》的要求来校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努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打牢践行《条例》精神的思想根基。
其次,我打算在“外化于行”上积极探索。 我将立足于我在*单位的本职岗位,把《条例》的要求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比如,在与同事的协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多一些换位思考,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服务办事群众时,我将始终牢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要求,以更饱满的热情、更耐心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诉求,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让群众在每一次接触中都能感受到正能量。我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条例》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和模范带头人。
最后,我打算在“融入日常”上久久为功。 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我将把践行《条例》精神从“工作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在家庭中,传承良好家风;在社区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网络上,主动弘扬主旋律,抵制不当言论。我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正气和正义感的人,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微小但坚实的力量。
学习《条例》,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个全新的奋斗起点。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无数个体的努力汇聚起来,必将形成推动时代前进的磅礴伟力。我愿以《条例》为指引,在自己的岗位上深学细悟、笃行实干,不断追求思想的深度、实践的力度和人生的温度,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