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例文】 静,是一种淡泊。“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淡泊不意味着无欲无求,而是要拨开迷雾浮云,找到自己最真挚、最长远的志向与梦想,开拓大视野、大格局。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启发人们不因物质的多寡、个人的荣辱而欣喜若狂或沮丧低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莫受外界影响,方能超越一时一事,这正是一种守静的体现。 (中国纪检监察报《心非静不能明》)

【典故】 出自唐代欧阳恂《集醴泉铭字》,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释义】 意思是,把心收起来在安静的世界里寻找真正的快乐,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才能看见大局。

【赏析】 北宋文学家苏洵在《辨奸论》中说:“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人有了静气,不仅能心底澄明、见微知著,还能增才气、养正气。唐代文学家舒元舆留下传世之作《长安雪下望月记》,自称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补教化者未始遗”。他不仅描写了雪盛月圆、光洁无尘的景象,还升华了人生境界,“复根还始,认得真性”。正如舒元舆所感叹的,“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也正是因为作者能够静下心来,濯涤五脏,荡尽凡夫俗虑,得以脑洞大开,才能写出如此佳作,给人以无穷的精神愉悦。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曾教导弟子:“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一代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成功之道,他回答:“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年轻时的毛泽东,特地到车水马龙的闹市读书,以此锤炼自己的定力与静气。新的征程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广大党员干部常修静气、守住初心,勤于思考、乐于苦修,涵养品性、锤炼党性,不为世俗所累,不为进退所忧, 不为利益所扰,才能不断增进才气、涵养正气,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用法】 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政治定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敢于同不良现象、错误言行作斗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定力坚决守牢底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