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摘要)

XX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摘要)-文库集
XX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摘要)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二十大精神,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XX篇章,XX市政协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调研选题,于20XX年X月至X月,由市政协主席曾德超同志、副主席王志强同志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电投公司、国网XX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先后赴市内定边、靖边、神木、XX经开区等县市区,以及省外宁夏中卫市、甘肃武威市、安徽合肥市、江苏常州市、上海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省市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报告摘要刊登如下。

一、XX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系统,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是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统领。近年来,借助我市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但全市缺少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力发展和电网布局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电网接入新能源能力较差,产业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高端化、体系化、智慧化发展。二是大量新能源资源外送。我市虽然是新能源富集区域,但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市,能源消费转型压力较大。近年来,一方面,我市饱受碳排放双控限制之苦,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发展受限。另一方面,在自身尚未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消费,低碳化转型发展的同时,我市新能源资源大量外送。已批拟批的新能源装机已超过当前我市存量新能源装机的总额。大量宝贵的新能源资源未能最大化的将新能源绿电、绿证的综合价值留在本地,没有为我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助推全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三是政策的生产力和工具箱整体作用体现不充分。我市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项目管理办法等部分文件,但在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电价优惠等方面还缺少本地政策支撑,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新理念探索、新技术引入、新场景实践、新产业扶持等方面缺少因地制宜、差异化、针对性的地方产业扶持政策,全市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箱、文件包还不成体系。

(二)土地林地数据不衔接,项目用地落实困难

一是林业和国土数据未融合及草地利用政策不明确。目前,光伏项目选址备案的地块均为国土“三调”中的草地,但林保和国土“三调”数据未融合,全省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全省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规范未发布,使得我市目前仅有6个光伏项目可办理林业审批手续,仍有20个光伏项目无法办理林业手续。二是新的用地政策增加光伏项目建设成本和落地难度。近期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XX〕12号),明确光伏方阵用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改变地表形态,用地涉及使用林地的,须采用林光互补模式,用地涉及占用基本草原外草原的,鼓励采用“草光互补”模式。毛乌素沙地中集中连片实施光伏项目又不可避免会扰动地表、破坏原生植被项目建设成本大幅增加,一定程度提高了项目建设难度,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资源重叠导致项目推进难。XX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与风光资源地域分布重叠较多,但在开采时序允许的情况下,新能源开发企业与矿权单位很难达成互不干涉协议,致使我市很多新能源项目无法推进。

(三)电网卡脖子现象严重,新能源并网送出消纳困难

一是新能源汇集站建设严重滞后制约绿电接入送出。为系统性解决新能源项目电力送出需求,“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建设14座330KV电站,国网XX供电公司计划建设330KV变电站6座、330KV汇集站4座、750KV汇集站2座,营盘山等4座330KV新能源汇集站由市电投公司负责承建。目前,由国网公司负责承建的4座330KV新能源汇集站尚未实质性开展前期工作,由市电投公司负责承建的营盘山等4座330KV新能源汇集站已完成项目核准,正在办理开工前各项手续,但因与国网公司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接入系统方案尚未批复,造成项目无法开工建设,严重影响XX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发展和电力接入消纳。二是系统调峰能力较差。XX地区暂无抽水蓄能建设条件,新能源+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尚未利用,而技术较为成熟的电化学储能方式受制于当前成本高(如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每度电成本为0.6-0.8元)和辅助调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电化学储能暂不能大规模推广,目前调峰能力几乎全部依赖火电,导致系统调峰能力较差。

(四)项目手续办理周期长,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项目审批效率不高。我市风电资源较好区域已基本全部开发实施,剩余风速较差区域微观选址难度大、资源条件差、无测风数据等原因导致风电项目选址历时较长,影响开工前手续办理进度。加之风光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调整、用地预审、核准批复、林业手续、征地协议签订、压覆矿协议签订、建设用地报批手续等流程和手续互为前置,难以同时办理,且风光项目场站占地大、送出线路长,前期工作繁杂量大,全部办结大约需一年半时间,很大程度影响了项目推进。二是县区平台公司作用发挥不充分。按照市政府安排,要求县区平台公司统一办理新能源项目前期征地组件办理和租地手续,但目前仅有神木市和定边县等部分县市区的平台公司对部分项目实现了用地统租,其他县区的前期征地组件办理和租地手续工作仍然由项目建设主体自行办理,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尚未形成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设计、土地流转、手续办理、基础配套、运维管理的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缺乏新能源行业自治组织和统一监管服务平台,无序竞争一定程度存在,制约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项目未形成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尚未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能源项目“小散乱”,集约转化利用效果较差。受制于林业、国土、矿产、环保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县区从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等诸多因素,我市新能源项目未能实现全市一盘棋,优势资源尚未规模化基地化开发、集约化使用,对新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永久性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成本的快速下降认识不足,整体呈现“规模小、布局散、开发乱”,难以统筹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综合成本较高。二是新能源链弱板短,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近年来,我市新能源资源利用不充分,与新能源建设规模不匹配,已进入全市新能源市场的企业也主要以中端的风光发电为主,在前端的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制造和后端的电网电站布局、监管运维服务等链条上尚未进行布局也缺乏高质量项目,目前仅有少量多晶硅和组件生产项目、风电塔筒生产等项目落地,引入的绝大部分产业同质化高、竞争力弱、替代性强,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优势,氢能、生物质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储能产业尚未起势且已落后周边兄弟省市,风光氢储这四大新能源产业从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制造、项目建设、维护服务等从头到尾的产业链尚未建立,也尚未形成链条清晰、功能完备、技术领先、竞争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新能源产业链,呈现典型的“有资源缺链条、有项目链不全”特征。三是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实践少,带动效果差。我市新能源项目尚停留在传统单一的集中式风光场站建设开发运营阶段,少量风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项目也基本停留在概念或简单互补阶段,新能源+农牧业+工商业+文旅业+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方式推广不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不高,与农林牧渔、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未能协同融合发展。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倡导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户用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整县开发、建筑光伏一体化、换电重卡、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新能源自备电厂、农村能源革命等应用场景我市虽均有布局,但绝大多数应用场景都尚未实现规模化落地运营。同时,新能源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氢能产储运销用等项目较为缺乏,新能源的非电力利用等发展模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村清洁能源渗透比例较低、替代进程较慢、规模基础差,新能源应用场景不广、方式不多、效率不高。四是电价竞争力较差。因我市发电侧火电机组交易电价高,导致我市电价较宁夏、蒙西、甘肃、青海等邻近省份电价竞争力不强,“两网”虽已整合,XX企业到户电价在0.5545至0.63元/度区间,均价为0.57元/度。公用燃煤机组市场化交易涨幅20%后,我市上网电价为0.3345元/度,较宁夏(0.2595元/度)高0.075元/度、较蒙西(0.2829元/度)高0.0516元/度、较甘肃(0.3078元/度)高0.0267元/度、较青海(0.3247元/度)高0.0098元/度,由此可见我市上网交易电价均高于上述地区,仅因电价这一因素,就使得我市在引进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招商引资等方面整体处于劣势。五是新能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对推进乡村振兴非常适合且可广泛推广的分布式光伏在我市尚未全面展开,新能源与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契合点不多、结合度不强,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未形成实际的产业带动效果。

(六)新能源本地转化利用率低

新能源本地利用率不高。新能源发电富余外送,且存在5%~10%弃电,这与全市工业缺绿电形成反差矛盾,2022年,我市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量的40.2%,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6%,单位GDP碳排放强度2.17吨/万元,碳排放强度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51倍、2.01倍,对碳资产、碳指标、碳交易、绿电、绿证等本地化利用意识不强,新能源绿电对作为高碳城市转型升级作用发挥不充分,节能降碳和实现“双碳”目标压力较大。

二、XX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1.加强规划引领

科学高效统筹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综合考虑资源分布、电网承载、储能条件、国土林业用地、后续项目安排、外送通道、转化利用、106GW新能源理论资源总量、92GW理论资源存量、新增装机26GW的发展目标等因素,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XX实践篇,树立“XX绿电XX优先用”的新能源开发建设、转化利用、消纳消费观念,加快全市“十四五”新能源规划、“十四五”电力规划、“十四五”电网规划等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中期评估,坚决避免规划缺失、方向跑偏、政策冲突、项目难落,确保有项目用地且亩均效益高、有企业投资且营商环境好、有产业资源且链条布局优,高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到2025年,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建设、本地多场景转化利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

2.丰富政策工具箱

在我市可再生能源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吸收、借鉴应用和创新转化江苏省常州市科技支撑新能源发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五统一”推进项目管理、神木市先保护再利用等省市好做法、好经验,针对我市新能源产业新理念探索、新技术引入、新场景实践、新产业扶持等方面出台因地制宜、差异化、针对性的地方产业扶持政策,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布局方案、资源利用政策、招商引资办法、项目管理意见、税费减免措施等方面出台政策文件,建立科学、精细、市场、系统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全市新能源政策工具箱、文件包,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