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在白酒标委会清香分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委员大会上的致辞
自2008年清香分委会成立以来,已历经两届。清香型标委会是中国白酒最重要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一。尤其是秘书长单位——xx集团,在中国白酒标准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为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想,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正是产业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标准化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儒家经典《礼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行为规范,强调了社会行为的标准化。《孟子》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纲领性强化了标准化对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从工具规范升华至道德与制度约束。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标准化的典范,强调了质量可控性与技术一致性。秦代《工律》更是体现中国早期工业标准化思想,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法规。
标准化工作是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是推动产业升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清香型白酒作为中国白酒的重要典型之一,做好清香型白酒的标准化工作,对于提升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传承酿造技艺、弘扬白酒文化、引导消费认知、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美好生活美酒相伴的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的标准化需求,“十四五”期间白酒标委会已全面开启新一轮饮料酒标准体系整体修订工作,标准化逐步成为重要的品质展示方式之一。创新产品标准的表现形式、面向消费者的品质标准化呈现等,为产品质量评价、产品研发与营销以及消费者体验提供了新途径。
对白酒产业而言,标准的价值不仅在于“规范”,更在于“引领”,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护身符”,更是白酒重塑市场格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本届分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清香型白酒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结合“十五五”期间清香型白酒的发展需求,我认为,分委会的工作方向应围绕“以标促新,以标立信”,构建前瞻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清香型白酒标准体系,要重点聚焦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标准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
系统梳理和评估现有标准体系,以适应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未来标准制修订工作路线图。重点加强基础通用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标准、生产技术规范、产区标准、生态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与制定,构建更加科学、先进、协调、开放的清香型白酒标准体系,为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标准支撑。以“分类清晰”为基础,让不同工艺的产品“各归其位”。让消费者“看得懂、选得对”,让优质产品“物有所值”。
体系应围绕原料、辅料体系、生态酿造体系、工艺规范体系、贮存体系、文化体系、消费体系、感官感知体系、质量评价体系、销售服务体系、节能减排体系、文化体验体系、技能标准体系等等系统化,规范化。
第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标准创新
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实践,重点关注传统酿造技艺的数字化标准化表达、风味物质构成与品质关联、食品安全指标控制、清洁生产与低碳循环、产品质量分级、智能酿造、追溯体系等关键领域,加快急需标准的制修订步伐,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先进性,及时满足行业创新发展和监管需求。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强化分委会的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行业协同,分委会要承担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以“价值回归”为导向,既凭借对大众消费需求的精准契合,稳固占据市场主流份额,又依托价值升级,在高端化探索中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强劲潜力,实现主流市场与高端领域的协同推进。共建“品质生态圈”,推动清香型白酒实现价值表达。
第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标准质量
严格遵循标准化工作规则,优化标准制修订流程,加强从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到批准发布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全体委员的专业优势和主体作用,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广泛参与,加强调查研究和实验验证,确保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打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标准。以“消费导向”为核心,开展清香型白酒品质表达标准化研究,建立“文字+图像+实物”三位一体的品质表达体系。同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做好品质体验和价值表达,构建与消费者共情的语境,同时构建具有国际表达力的中国白酒风味语言体系,实现美酒的价值升维。
第四,推动宣贯实施,释放标准效能
标准的价值在于应用。不久前,西贝和罗永浩“预制菜”之争的事件告诉我们,虽然,完善标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很重要,但是,标准的落地执行和宣贯实施更重要,标准透明化是筑牢信任的基石,唯有通过普及化宣贯,让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对称,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否则,一旦形成社会热点,经过舆论场放大以后,是非曲直已经不是重点,反而演变为“鸡同鸭讲式”的争议。
因此,我们将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探索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跟踪评估标准实施效果,促进标准在生产企业、检验机构、市场监管、消费市场等环节的有效应用,真正让标准成为引领品质提升、规范市场行为的硬约束。
第五,加强交流协作,促进开放共享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重点企业以及浓香、酱香等其他分委会的沟通协作。以“文化赋能”为特色,推动清香型白酒标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中国白酒不仅是产品,也是文化载体,清香型白酒“清雅纯正”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约、内敛”精神高度契合。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积极推动清香型白酒的可持续发展。分委会还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清香型白酒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同时,着眼全球视野,跟踪国际白酒标准化动态,结合清香型白酒特色,适时稳妥地推进标准外文版工作和国际交流合作,助力中国白酒文化和技术走向世界。
当前,中国白酒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破局之道是在增量空间的创新开拓里寻得出路。清香型白酒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第三届清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肩负着“规范产业、引领发展”的重任,我们要以“以标促新,以标立信”为使命,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实施、宣贯工作,让标准助力清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
分委会的工作离不开每一位委员的智慧和奉献。希望全体委员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分委会的各项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将分委会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技术组织。秘书处承担着大量的日常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率,为委员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使命催人奋进。我相信,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第三届清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一定能够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推动清香型白酒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理事长在“2025秋收论坛”上的讲话
秋分满目皆丰景,君子之道蕴酒香。
今日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万物迎来丰收,美酒亦进入新的酿造时节。正如元稹诗中所言:“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值此天地中和、万物归敛之时,和大家相聚赤水河畔,共同参加习酒2025秋收论坛,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于时序更迭中叩问产业未来,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秋分,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时序刻度,更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秋分的显著特征是“阴阳相半,昼夜均分”,这是一种极致、完美的平衡状态和自然法则,这种平衡也正符合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规律——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一、秋分之衡产业之衡
秋分,是万物遵循时序更迭的规律,其中亦蕴藏着酒业发展的“平衡智慧”。中国白酒产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在传统与现代、规模与效益、产能与市场、消费与需求等多维度寻求动态平衡是发展的关键。
当前,白酒产业面临库存压力、需求收缩,价格倒挂、竞争内卷等多重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新的机遇,像文化需求、情绪需求、消费变迁、迭代多元等等。
秋天意味着收获,不能再求增长。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白酒产业,尤其是酱香型白酒,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必须释放。务实降速,化解矛盾,巩固市场,开拓新消费,方是主动之策。这个秋天更多的收获一定不是利益,可能收获更多的是积累的矛盾、价格倒挂、利润的降低、效益的放缓。只有主动直面这些现实的问题、消化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找到产业之衡,企业之衡。
以长期主义经营长期产业。这个秋天正是优化产能、提升贮能、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社会责任、提升人才、提升文化、培育市场、服务消费者的最佳时期。这些恰好是我们高速增长时期所缺失的。
“三理性”消费时代,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消费趋势。这个秋天静下来,为消费需求变化去努力,一定会迎来更好的收获。
秋分的“均衡”智慧启示我们在产业深度调整期,要主动深度调整。往下行的好、行的稳,向上才能上的好、上的稳。
二、君子之衡在于识轻重
秋分的另一重深刻内涵,在于它是时序流转的节点。秋分之后,气候由热转凉,万物从“华”走向“实”,万物以丰腴之姿,完成对季节最盛大的献礼。正如今天的秋收论坛,我们熟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轮回,自有因果。
《淮南子》有云: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身处产业调整的浪潮之中,许多目光聚焦于产能收缩、市场冲击、增长转弱、供需失衡等多重压力之下,甚至有些悲观与迷茫的情绪。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似调整下行的阶段,恰恰是沉淀力量、孕育新生的绝佳时机。对于中国酒业而言,与其在焦虑中裹足不前,不如深刻领悟“沉淀内省,蓄力新生”的真谛。这要求我们以冷静的心态审视过往,剥离浮躁,在品质、文化、模式上深耕细作,如同深秋的沉淀,只为积蓄破土而出、迎接下一个繁荣春天的磅礴力量。
十多天前,在“中国酒文化大会”上,我曾提出,一切问题,都是文化问题。思考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从文化的视角;解决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选择从文化入手。
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文化问题是重要的问题。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会之于心,方能“依心而动,即知即行”。
在酒类消费从“悦人”向“悦己”转变的当下,酒类消费理念绝非标签化的“消费降级”,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成熟化进程——人们有意识地摒弃空洞的身份象征,转而追求体验深度、可持续价值与真实生活。倡导酒业的“新质+心质”文化,让酿酒成为一场不负良心的修行;让品酒成为一次心与物的交融;让消费成为检验品牌的试金石;让理性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智慧。文化的价值是让我们在杯盏之间照亮自己的内心,修养自己的品行,达到“物我两忘,心酒合一”的洒脱境界,这或许才是中国酒文化最深远的追求。
三、君子之衡在于守与创
七十年深植赤水河畔,习酒提炼“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的品格。从鰼部文化到红色基因,君品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根深业茂”的企业哲学。我以为,君子之道也是平衡之道,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之本。
“守正”的初衷,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根本属性;“创新”的目的,要求我们依循规律去主动实践与创造。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面对愈加复杂的消费形势和社会环境,君子的守正,应该守什么?
守“技艺”与“品质”之正,要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工艺体系,坚守中国白酒风味、健康与文化价值的科学基石,建立“三全三检三服从”质量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践行标准化生产。同时,通过35万吨基酒贮能,坚守“质量是生命”的信条。
守“文化”与“传承”之正,是君子文化的根脉。习酒以“君品文化”为核心,提炼“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将儒家君子精神融入企业基因。通过《君品公约》等形式规范行为,成为习酒人共同遵守的准则。通过“君子品格建设年”系列活动,深度挖掘六大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赋予君品文化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价值。融合书画艺术与建筑美学,诠释“外圆内方”的君子气度。让“君品文化”从情感纽带升华为一种富有格调的生活美学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