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的支部党员大会。现在是10月中旬,正是我们承前启后、总结过往、谋划未来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盘点今年前三季度的得失,也要为年底的收官冲刺和明年的开局起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因此,今天我以“永葆为民初心,锤炼过硬本领,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优异答卷”为主题,结合近期镇党委的工作部署和我们村(社区)的实际情况,与同志们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我们党因群众而生,靠群众工作起家,也必将依靠群众工作走向未来。对于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工作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如何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必须时刻思考和践行的根本性问题。下面,我将围绕这个主题,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永葆为民初心,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的分量,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在心中掂量清楚。我们手中的权力、肩上的责任,都源于人民。只有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记在心里;我们的脚下多沾一寸泥土,心中就会多沉淀一分真情。
(一)思想上“破冰”,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总书记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员的境界理应更高。我们都是从群众中来,本身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员,绝不能因为当了干部,就产生了身份上的优越感,与群众之间隔了一道“心墙”。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村社两委的同志,都要时常反躬自省:我做的工作对得起群众的期盼吗?我拿的这份工资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吗?我的言行举止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吗?如果连最基本的为民情怀都缺失了,那我们的党性就无从谈起。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亲人,主动到田间地头去、到群众家中去,与他们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家长里短,在零距离接触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行动上“破题”,真心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对群众而言可能就是天大的“大事”“难事”。想一想,如果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会不会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去办好?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只要我们拿出同样的态度和劲头来对待群众的事,就没有办不好的。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对办事流程不熟悉,来找我们咨询,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句解释、多一个指引,就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我们干部的威信也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服务中树立起来的。对于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必须建立“马上就办”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坚决杜绝“等等看、拖一拖、推一推”的官僚作风。要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我们的“履职清单”,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
(三)姿态上“破壁”,诚心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什么是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就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一种平等谦逊的态度和一份真挚为民的情怀融入群众。我们不必刻意“摆低姿态”,因为我们本就是群众的一员。在座的各位同志,在上任之初都曾向村民们许下过庄严的承诺。现在任期过去大半,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承诺已经兑现?有多少工作还在纸上?为什么有些工作我们觉得是好事,群众却不理解、不支持?根子很可能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我们说的话、做的事,没有贴近他们的心窝子,久而久之,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信任就打了折扣。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警惕“指尖上”的群众工作代替“脚板下”的群众路线。微信群里的通知、电话里的沟通,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所带来的温度和情感。只有常在村头巷尾走一走,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干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