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前期工作,深刻分析当前我市建筑垃圾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这项工作,事关城市发展的品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我们建设绿色转型示范城市和“无废城市”的核心环节与必然要求。前不久,省住建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现场会,对我市前期的探索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必须以此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坚决打赢建筑垃圾治理这场攻坚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与正视差距,清醒认识治理工作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制度引领,成功推动《*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市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围绕“无废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系统谋划、全链条管控,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治理路径”,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正在加速构建。 其次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为从根本上解决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规划启动了年处置能力达到55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使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这将是我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再次是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随意倾倒、非法运输等违法行为,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治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数据说话,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严峻挑战。根据统计,2023年,我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高达159万吨,而资源化利用率仅为24%。这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三的建筑垃圾,最终的归宿仍然是简单的填埋。另有数据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年均产生建筑垃圾约428万吨,处置压力之大,可见一斑。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治理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 源头减量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等推广力度不足;收运环节标准不一、监管不严,“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末端处置能力严重滞后于产生速度,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闭环。 第二,城乡统筹存在“明显短板”。 当前治理工作的重心主要在主城区,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和治理的“薄弱环节”。农村建筑垃圾的清运“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非法渣土场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三,能力建设存在“现实瓶颈”。 我市规划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尚在建设中,现有处置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再生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渠道不畅,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愁销路”的问题制约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监管执法存在“机制漏洞”。 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有待加强,联合执法机制未能完全发挥效力。一些非法倾倒行为呈现出“游击化”“隐蔽化”特征,导致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治理效果容易出现反弹。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沉疴,也有发展转型中的新疾。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
二、提升站位与锚定目标,准确把握治理工作的战略性与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