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20xx年x月,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反映当代文化发展成果的创造性举措。2024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xx省xx市,考察了xx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2025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xx县xx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2025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省xx市考察xx,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一、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坚定数字时代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内蕴和内在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限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迅猛进步,更应体现为文化的繁荣昌盛。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明瑰宝。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是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传播范围呈现指数级增长。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对本土文化构成显著冲击。文化传播呈现浅层化、碎片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知,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构建带来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积极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跨越时空界限,更广泛地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要致力于让文化以多样化形式,借助技术进步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体验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更有效地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为民族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一,文化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数字技术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涵形式实现质的飞跃的有力工具。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与传播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文化的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承的主体范围,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从而凝聚起全社会文化发展的磅礴力量。
第三,文化发展的红利为人民共享。数字技术的赋能,正不断扩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使文化资源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由此,文化的养分得以直达基层末梢,让文化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全社会每一个角落。
二、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挖掘
(一)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实现拓展和转变
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实现了扩容
以前,文化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相授的封闭体系以及学术机构的专业研究,尤其是对于需要口口相传的非遗技艺来说,其传承往往局限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内,仅由有限的人群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迈入了全民参与的新阶段。这一改变,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庞大的主体基础。
2.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扩容为文化发展带来三种变革
第一,传播维度实现指数级拓展。以前,许多小众技艺等非遗项目,往往需要人们亲临当地,亲眼看见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才能得以了解。而如今,借助这一指数级拓展的传播态势,这些小众技艺得以突破地域阻隔,让更多人在更短时间内,以更直观的方式感知和了解。
第二,创新形式呈现多元涌现。以一个实例来说,一位博主,自行投入资金复刻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与金杖。他多次前往博物馆观摩学习,同时通过网络自学相关制作技艺,最终成功完成复刻。相关视频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这些视频不仅受到各大博物馆的认可,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更是对其动手能力和求知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当下年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解构与重构视角,而数字技术则为他们践行这一视角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传承效能实现量化提升。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数字故宫”与“数字xx”项目,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了公众接触文化遗产的便利性,同时能有效保护文物数据,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支持。
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但画作已因焚烧受损断裂为两截,中间部分被烧毁且无法复原。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发展,百度研发的大模型通过系统学习中华传统山水画技艺及《富春山居图》本身,运用习得的传统技法对画作进行了复原。尽管原作全貌已无从考证,但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为突破物理损耗与时空限制,回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扩容使主体间的协作模式发生重构
传承与创新主体的扩容打破了原来单一或少数主体主导的格局,促使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主体形成新的协作关系与互动模式,实现协作模式的重新构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发起的非遗直播项目,通过线上社群协作实现非遗技艺规模化传播。此活动中,馆、校、地三方联动,整合高校、博物馆与地方政府资源,组建起由非遗大师、新生代传承人构成的“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团队,开发出南京云锦制作、南京剪纸等系列课程,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截至20xx年,相关直播及云课程已为x万余人次乡村小学生提供xxx课时教学,培养xxxx人次志愿者,有效调动起线上线下传承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传承在不同地区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的分布式发展。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汉服产业也在社群的协作支撑下形成了从设计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在设计环节中,汉服爱好者已成为重要的主体。他们在社群中积极分享汉服版型改良建议,设计师吸纳这些建议对款式进行优化,再由供应链企业批量生产,由此构建起专业设计者与用户自发参与者协同合作的设计生态。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短视频传播矩阵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汉服爱好者自发成为推广者,众多企业也邀约汉服达人担任品牌推广者或代言人。可见,用户、消费者等大众已成为汉服产业推广与发展的重要主体。
4.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扩容引发新的博弈
算法的局限导致文化传承出现“信息茧房”、文化窄化。在当前的信息传播机制下,个体用户频繁点击特定内容,算法系统便倾向于持续推送相似信息,并减少其他类型内容的推荐。这种现象导致用户的文化视野受到局限,使人们陷入“信息茧房”之中,进而影响文化传承的广度,使其面临窄化风险。另外,网络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夹杂错误信息的非专业创作内容的出现,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一定挑战。
数字时代,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锚定作用。专业机构需向公众提供准确的文化信息,深入研究和制定数字传承的标准,并积极掌握运用数字时代的工具、方法和逻辑,让公众能更加便捷地接触到准确且深刻的文化信息。
对于文化传承“变”与“不变”的问题,在数字时代,从“匠人独守”,到“万众共创”,数字技术正在重写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然而,技术的革新并不意味着对内容的颠覆,而是通过主体的拓展和协作的创新,变革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实现数字化转型
1.文物资源的数字化
以“数字故宫”建设为例,故宫内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文物因环境因素而难以公开展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进入那些未对公众开放的区域,放大观赏文物的细节,获得仿佛亲临其境的体验。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不仅确保了文物的安全,还为公众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文物信息,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xx研究院运用高精度摄影和多光谱采集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毫米级的精细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模拟壁画的老化过程,提前预判病害风险,实现了预防性保护。此外,xx研究院启动了“数字xx”项目,将xx个洞窟的全景漫游搬上云端,让xx文化跨越戈壁沙漠,走向世界。“数字xx”网站每年吸引超过千万人次的线上访问,覆盖了专业学者、爱好者以及海内外游客等广泛群体,为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展陈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