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站稳人民立场 密切联系群众 以优良作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党课:站稳人民立场 密切联系群众 以优良作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文库集
党课:站稳人民立场 密切联系群众 以优良作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今天我们围绕 “站稳人民立场,密切与群众联系” 主题开展授课,核心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和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深刻剖析脱离群众的危害、阐明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进而明确新时代强化党群血肉联系的实践路径。这既是深化主题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践行 “两个维护”、扛起政治责任的具体体现。

一、脱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必须深刻警醒,认清其历史教训与现实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纵观古今中外,脱离群众的政党必然走向衰败,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验证的铁律。 一是从历史镜鉴看,脱离群众必然丧失执政根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更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夏桀 “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商纣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最终导致百姓发出 “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的呐喊,王朝覆灭在所难免;苏共在解散时拥有 2000 万党员,却因长期脱离群众、漠视民生,90% 的民众认为其不再代表人民利益,最终一夜垮台 —— 这些教训深刻表明: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脱离群众就是自断根基、自毁长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始终把 “不脱离群众” 作为生命线。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我们党与群众同甘共苦、鱼水相依,才能在 “小米加步枪” 的条件下战胜强大敌人;建国初期,正是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才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但历史也提醒我们,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放松对 “脱离群众” 的警惕,就可能重蹈覆辙。 二是从现实案例看,脱离群众直接损害群众利益。 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无不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 “冷硬横推”,其本质就是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比如湖北安陆市府城街道办事处的案例:面对省委巡视组交办的群众信访事项,社区党委书记万小平 “不过问、不审核”,副书记卓威 “不入户、不化解”,网格员严小丽 “不核实、报假情”,最终用 “虚假整改” 应付上级,完全把群众诉求抛在脑后。再看哈尔滨医保系统的问题:道里区医保中心不顾群众需求,擅自将每日预约号从 120 个减至 60 个,导致群众 “彻夜排队抢号”“黄牛倒号”;市医保局推进 “放管服” 改革不力,83 项业务 21 项未实现网上办理,下放事权后 “放后失管”—— 这些问题看似是 “工作效率”“履职尽责” 问题,实则是 “心中无群众” 的立场问题,最终不仅让群众办事难、利益受损,更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打折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对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能解决而不解决”“对群众诉求消极应付” 的行为,要严肃追责。上述案例中,相关责任人分别受到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等处分,这既是对违纪行为的惩戒,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警示:脱离群众不是 “小事小节”,而是违反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的 “大事大非”,必须坚决纠正。 三是从深层危害看,脱离群众会阻碍事业发展。 正如中央党校张希贤教授指出的, “四风” 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破坏党群关系的 “大敌”—— 形式主义让政策 “空转”,官僚主义让服务 “断档”,享乐主义让干部 “变质”,奢靡之风让群众 “寒心”。当前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群众利益诉求更复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更高,如果任由脱离群众的问题蔓延,不仅会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导致矛盾积累、风险叠加,最终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如有的地方搞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群众实际需求;有的干部 “对下负责不如对上负责”,把 “留痕” 当 “实绩”——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 “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最终只会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偏离群众期待,让党失去最坚实的依靠力量。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必须正本清源,把握其政治内涵与时代意义。 党章明确规定: “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站稳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关乎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宗旨的深刻阐释。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时就强调 “要深刻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新时代,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以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为抓手,打造 “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的营商环境;余姚市公安局梁弄派出所践行 “枫桥经验”,用 “背包警务” 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 —— 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一个真理:党只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出现 “宗旨意识淡薄” 问题,有的把权力当 “私器”,有的把服务当 “负担”,这本质上是忘记了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党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员干部的 “政绩”,不是上级的 “评价”,而是群众的 “笑脸”,是解决了多少群众的 “急难愁盼”。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从抗日战争时期 “军民团结如一人”,到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自群众创造,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 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当前,我们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长期存在,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试图离间党群关系、推行 “和平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紧密地联系群众,才能筑牢 “铜墙铁壁”,确保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都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比如 “放管服” 改革的深化,需要倾听群众对 “办事难” 的吐槽;乡村振兴的推进,需要尊重群众对产业发展的选择;基层治理的优化,需要吸纳群众对 “平安建设” 的建议 —— 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任何政策都可能 “水土不服”,任何事业都难以 “行稳致远”。正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强调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放下 “官架子”,甘当 “小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把群众的 “金点子” 转化为改革发展的 “好举措”,让党的决策部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贴合群众需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