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年轻干部下街道实践锻炼工作总结

2025年度年轻干部下街道实践锻炼工作总结-文库集
2025年度年轻干部下街道实践锻炼工作总结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 2025 年 4 月至 9 月,在 *街道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践锻炼。这五个月,是我从机关走向基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一程。我深入社区网格,直面群众诉求,参与基层治理,在广阔的基层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现将期间工作情况、感悟思考与自身不足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在 *街道挂职期间,我担任街道党工委委员助理,主要包联*社区。我始终牢记县委的嘱托与期望,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淬炼党性、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聚焦党建引领,在夯实基层堡垒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党建。初到街道,我发现部分社区党组织存在架构不完善、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提升组织力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 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街道下辖的 8 个社区,与超过 50 名社区干部、老党员、居民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我了解到, *社区、*社区等老旧小区党员分布散、管理难;而一些新建小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存在空白。 二是 协助完善组织架构。针对调研情况,我协助街道党工委,推动 8 个社区党支部进行提档升级。特别是在 *社区,我们借鉴“城市党建联盟”的治理经验创新性地建立了“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这一举措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截至 8 月底,共协助建立小区(网格)党支部 12 个,吸纳了 97 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 三是 丰富组织生活形式。为改变以往 “读报纸、念文件”的单一模式,我结合街道实际,策划并组织了“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主题宣讲展演活动。活动中,我精心筛选了《一盏马灯》等红色故事,并邀请退役老兵、老党员登台讲述,吸引了近千名党员群众参与,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聚焦群众关切,在解决急难愁盼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是我下沉工作中最深的感触。基层工作直面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是 推动解决 “一老一小”服务难题。在走访中,我多次听到老年居民反映,社区普遍缺乏室内的公共活动场所,“天晴公园见,下雨家里蹲”是常态。了解到这一诉求后,我联想到街道*社区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尚有部分空间未充分利用。为此,我主动向街道领导汇报,并积极与县民政局、老年大学等部门沟通。经过多方协调,我们成功在该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市老年大学*街道教学点。我们还引入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干部接单”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开设了书法、健康养生、智能手机应用等 8 门精细化课程。自 7 月开课以来,已服务老年居民超过 300 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 化解信访矛盾,维护社区和谐。我包联的 *社区,*苑二期入住问题是历史遗留的信访焦点。部分居民因物业管理、公共区域卫生、消防验收等问题多次上访。我没有回避矛盾,而是选择迎难而上。我牵头组织了由街道、社区、开发商、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参加的“院坝协商会”将议事桌搬到居民家门口。会上,我耐心倾听各方诉求,梳理出三大类 15 个具体问题。会后,我逐项跟进,每周通报进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推动解决了绿化补植、消防通道划线、垃圾清运等 12 个问题,有效化解了矛盾,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是 排查安全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街道工作,安全是底线。我参与了多次安全生产检查行动,特别是在水陆院庙会前期,我对辖区内 60 余家商户的煤气使用情况进行了地毯式排查,现场宣传安全用气知识,对发现的 5 处隐患要求立行立改。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我坚持夜查餐饮单位油烟净化器设备清洗和使用情况,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我深刻理解了基层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

(三)聚焦区域发展,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提升攻坚克难能力。 街道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前沿,也是经济发展的阵地。在实践锻炼中,我努力将机关的政策视野与基层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我了解到辖区内一个建材项目因用地手续问题,建设进度滞后。该项目是街道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关系到近百人的就业。我主动向镇领导反映情况,并利用原单位积累的经验,积极与上级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沟通协调。我协助企业梳理申报材料,明确办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在我和街道领导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的用地指标于今年 7 月获得批复,目前相关手续正在加紧办理中,为项目重启扫清了障碍。 二是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机关工作让我习惯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而基层实践则让我亲身感受到企业对良好营商环境的期盼。在调研 *铸造有限公司时,我了解到企业正在投资 2500 万元新上一个 6 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但对相关奖补政策不甚了解。我发挥自身熟悉工信领域政策的优势,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企业整理和申报了设备更新奖励资金,预计可为企业节省一笔可观的费用。这一经历让我认识到,精准的政策滴灌对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 三是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社区作为典型的涉农社区,集体经济薄弱。我与社区“两委”班子一道,立足社区靠近城郊、拥有一定土地资源的优势,围绕本地特色天麻、辣椒等产业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我们成功流转了 30 亩土地,引进了优质辣椒品种,并与县内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预计今年可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约 8 万元,带动 20 余户居民户均增收 3000 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