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普通党员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昔的战火硝烟已然消散,那些保存在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却依旧浸润着岁月沧桑,铭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饱满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理当用心倾听抗战文物所倾诉的往昔峥嵘,将忠诚深深刻入灵魂、把担当勇敢扛在肩头、将斗志有力融入血脉,于新时代的奋进征途上,书写共产党人新的奋斗辉煌,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永恒光芒。
一枚印章讲述“印信中的坚守”,以笃定信念照亮初心征途。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地摆放着一枚铜制狮钮小方印,其边长仅15毫米,高30毫米。这枚看似小巧普通的印章,却有着非凡的来历,它正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印章。曾经,在杨靖宇投身革命的岁月里,这枚印章频繁地盖在各类作战命令、通知文件之上,见证了他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的忙碌时光。而这枚印章,就如同他坚定革命意志的一个具象化符号,尽管沉默不语,却始终传达着他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以及对赶走侵略者的坚守。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聆听这枚印章所讲述的“印信中的坚守”,从它身上汲取信仰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面临多少利益诱惑,都要始终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坚定如磐的信念去对待每一项任务、每一次挑战,让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成为自己前行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不断朝着目标奋勇迈进。
一块血石铭记“血染过的气节”,以浩然正气照亮奋进征途。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有两块被鲜血深深浸染的石头,它们被人们庄重地称为“血石”。这两块血石背后,有着一段悲壮且令人动容的故事,它与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紧密相连。1940年,日军向枣阳、宜昌地区发起猛烈进攻。时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与司令长官部联系中断的艰难情形下,毅然决然地亲自率领部队前去截击日军。张自忠将军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彰显了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这两块血石,便是他这种伟大气节的永恒见证。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血石中领悟那股浩然正气的磅礴力量,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冲击时,要做到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惑、不为歪风所动,在工作中秉持公正、廉洁,面对困难不推诿、不逃避,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与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作斗争,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种浩然正气,让其成为推动自身成长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柄大刀彰显“刀影里的英勇”,以无畏气魄照亮复兴征途。在抗战纪念馆的陈列中,常常能看到一把把抗战时期红军所使用过的大刀,它们外观朴实,刀身或许已锈迹斑驳,刀柄也不再光滑,但每一把大刀都曾在抗日的沙场上发挥过巨大作用,都承载着一段段英勇杀敌的热血故事。这些大刀,是抗战时期我军武器装备相对简陋却依然敢于和强大敌人拼杀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英勇无畏、敢于亮剑的精神。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道路上,同样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强敌”,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技术瓶颈、改革攻坚阶段的复杂矛盾问题等,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们去用心聆听这些大刀所讲述的“刀影里的英勇”,从中获取无畏的精神滋养。当面临发展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时,要有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胆魄,勇于在困境中寻找突破之法、在挑战中捕捉发展之机,以开拓创新的思维、顽强拼搏的行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全力冲刺。
普通党员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历经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十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广大青年干部赓续精神血脉,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明志,筑牢信仰之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是坚定的信仰支撑着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杨靖宇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原中孤战五昼夜,腹中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却始终坚守阵地、绝不投降;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弹尽粮绝后毅然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当俘虏”的气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背后是对民族、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信仰。新时代青年干部要赓续这份精神血脉,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的浅层了解上,而应通过沉浸式红色研学走进抗战遗址,在实物展览中触摸历史温度;通过专题党课聆听老兵讲述,在亲历者的回忆中感受精神力量。要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理想信念的塑造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以先烈为榜样,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在风浪考验面前不退缩、不彷徨,在利益诱惑面前守底线、知敬畏,真正让爱国情怀成为人生航标,把对党忠诚、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内化为行动自觉,筑牢干事创业的信仰之基。
厚植满腔爱国情怀以立身,彰显担当之美。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凝聚起了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民族的磅礴力量——工人群众加班加点生产军火,农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青年学子放弃学业投笔从戎,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正是这种全民一心的爱国情怀,让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顶住了侵略者的进攻。对于新时代青年干部来说,爱国不再是硝烟中的冲锋陷阵,而是体现在岗位上的尽职尽责、在为民服务中的尽心尽力。要厚植爱国情怀,首先要树立“国之大者”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杜绝“精致利己主义”的倾向。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身处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还是扎根基层治理的最前沿,亦或是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都要发扬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摒弃“躺平”思想和“佛系”心态。要主动俯下身、弯下腰、沉下心,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诉求,深入社区楼栋了解居民的困难,坐在群众家中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把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激扬青春奋斗之志以建功,绽放时代之光。抗战时期,青春的力量在烽火中闪耀——无数青年怀着“救亡图存”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他们有的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用鲜血染红了战旗;有的在后方参与生产建设,用汗水保障了物资供应;有的深入敌后开展宣传工作,用声音唤醒了更多同胞……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如今,时代虽然变了,但奋斗的底色不能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等难题,基层治理面临矛盾化解、服务优化等挑战,科技创新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这些都为青年干部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青年干部要激扬青春奋斗之志,就必须敢于走出“舒适区”,主动到困难多、矛盾杂、任务重的岗位去锻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普通党员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历史的尘埃渐渐落定,总有一些抗战回响在岁月中愈发清晰,那些在暗室中的译电员们,在昏黄马灯映照下,让“嘀嗒、嘀嗒”的摩斯电码从指尖蹦出。这一声声穿越时空的电波回响不仅化作后人回望历史时的警醒,更激荡起当代青年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广大青年干部当重温那段隐秘而炽热的历史,用心聆听抗战中的电波回响,真正激荡起穿越时空的奋进强音,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照亮新的时代征程。
聆听电波中的信仰回响,激荡矢志不渝的忠诚强音。革命先辈在隐秘战线坚守理想,用生命守护信仰,这份忠诚力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追光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上海地下电台被日军破坏,李白肩负起艰巨任务,在烽烟炮火中悄悄购买筹集零件,自己组装电台,在特务密布、搜捕不断的危险之中,他以过人胆识和非凡韧劲一次次穿越“生死线”,在延安与上海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当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大地,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日本已投降,我们胜利了……以后当然只有加紧国内团结,实现建立新中国。”他用一生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誓言,也书写着许党报国的答卷。广大青年干部当用心聆听电波中的信仰回响,始终明白忠诚不仅是镌刻在内心的誓言,也是融入血脉的政治基因,面对前行路上的考验和挑战,当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大是大非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中站稳脚跟。
聆听电波中的初心回响,激荡无私无畏的担当强音。电波背后是无数人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隐姓埋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这份奉献精神跨越岁月长河,感召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躲避日军的搜查,地下电台小组扎根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冒着生命危险将日军的动向传递给游击队,只为守护百姓安危。他们当中有人乔装成市井妇人,有人假扮为商铺老板,他们深知每一次情报传递都是对人民承诺的践行、每一次密码破译都是对群众期盼的回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是拥有平淡幸福生活的普通人,却胸怀大爱挺身而出。广大青年干部当用心聆听电波中的初心回响,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在干事创业中多讲奉献、多谈付出、多叩问初心与担当,真正架起党和群众间的“连心桥”。
聆听电波中的奋斗回响,激荡攻坚克难的拼搏强音。在无线电密码破译与反破译的博弈中,他们用智慧撕开胜利的曙光。在缺技术、缺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延安译电员用算盘和记忆破解复杂密码;经过深入侦听、追踪、对照和判断和点滴积累,蔡威逐步摸清了电台密码规律,解决了破解密码的关键难题,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宋兆宜在隐蔽战线上工作了整整十年,开创了用数学原理破解密码的全新探索……他们这种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魄力,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关键,更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密码。广大青年干部当用心聆听电波中的奋斗回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无论是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还是改革深水区的挑战,都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在风险挑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