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召开这次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相关会议的决策部署,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金融安全,事关社会大局稳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面对依然猖獗的犯罪势头,容不得丝毫懈怠和半点松劲,必须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这场持久战、攻坚战。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协同作战,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大家忠诚履职、整体联动,扎实推进“打防管治建宣”各项措施,打击治理总体质效持续向好,多项重点工作成效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根据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同比下降18.2%,破案率提升至75%,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高达2.3亿元人民币,成功劝阻潜在受害人6.8万余人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参战同志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反诈一线的全体同志,以及给予大力支持的各成员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犯罪手段的迭代速度、犯罪链条的专业化程度、犯罪空间的跨境化趋势,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犯罪手法的智能化升级趋势明显。 传统的话术剧本正在被高科技手段所取代。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AI换脸”“AI拟声”等方式,能够精准模拟特定人物的音容相貌,实施“定制化”诈骗,迷惑性极强,防范难度极大。近期在区发生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AI技术合成了某企业负责人的视频,在视频会议中直接向财务人员下达转账指令,险些造成上千万元的重大损失。这种新型犯罪手法的出现,对传统的识别防范机制构成了颠覆性挑战。 二是犯罪组织的集团化跨境特征突出。 当前的电信网络诈骗已不再是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集技术开发、引流推广、话术诈骗、洗钱销赃于一体的庞大黑色产业链。大部分犯罪团伙盘踞境外,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和监管漏洞,搭建犯罪窝点,对我境内民众疯狂实施诈骗。这种“人员境外、设备境外、资金出境”的作案模式,导致打击抓捕难、调查取证难、追赃挽损难,严重制约了打击成效。 三是涉案资金的转移渠道更趋隐蔽。 随着传统银行卡转账渠道监管的日益严格,犯罪分子开始大规模利用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虚假交易等新型方式进行洗钱。这些渠道具有匿名性高、交易速度快、资金流向追踪难度大等特点,给资金查控工作带来了巨大障碍。根据分析,今年以来涉虚拟货币的洗钱案件占比已超过30%,成为资金链治理的核心难点。 四是犯罪侵害的对象覆盖全社会各阶层。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画像,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骗局。无论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甚至是防范意识相对较强的公职人员,都可能成为其“围猎”的目标。诈骗类型也从过去的“广撒网”演变为针对财务人员的“精准打击”、针对老年群体的“温情陷阱”、针对单身群体的“杀猪盘”等,呈现出全方位、无差别的侵害态势。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任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松懈心态,都是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必须深刻认识到,反诈工作是一场与犯罪分子比拼智慧、比拼技术、比拼毅力的长期较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打蛇打七寸,治病要除根。要有效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紧紧围绕“压发案、多破案、追赃损”这一核心目标,采取更具针对性、更有穿透力的超常措施,打出一套源头治理与雷霆打击相结合的“组合拳”。
第一,深化重拳打击,提升破案攻坚硬实力。 打击是遏制犯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必须坚持以打开路、以打震慑,始终保持严防高压态势。要牢固树立“全链条打击”的理念,彻底摒弃只抓“卡农”“话务员”等底层工具人的传统模式。要将打击矛头牢牢对准犯罪链条的顶端和要害,严格落实“抓金主、铲窝点、打平台、断资金”的工作要求。要集中优势警力,组建攻坚专班,对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的重特大案件挂牌督办、限期侦破。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侦查手段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对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进行深度研判,精准锁定幕后组织者、技术支持者和资金掌控者。特别是针对盘踞境外的犯罪集团,要积极寻求国际执法合作,通过联合行动、情报交换等方式,力争将核心犯罪嫌疑人缉捕归案,实现“连根拔起”。同时,要把追赃挽损作为衡量打击成效的核心标准,贯穿于案件侦办的全过程。公安、检察、法院、金融等部门要建立健全涉案资金快速查询、紧急止付、依法冻结和及时返还的联动机制,与犯罪分子“抢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第二,强化源头治理,挤压犯罪滋生土壤。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打不绝,根子在于为其提供支撑的黑灰产业生态链尚未被彻底斩断。必须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清理整治行业内鬼和监管漏洞。通信行业要筑牢“防火墙”。各通信运营商要坚决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电话卡、物联网卡的实名制登记要求,对一人多卡、一址多卡等异常办卡行为进行重点监测和核查。要加大技术投入,升级反诈模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识别和封堵涉诈网站、APP、短信和电话号码。对公安机关通报的涉案号码和域名,必须做到“秒级响应、即时封停”,绝不能给犯罪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金融行业要扎紧“钱袋子”。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要切实履行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当前,警银协作机制在拦截涉案资金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这种协作,推动公安机关的反诈预警数据与银行风控系统直连,实现对可疑交易的实时预警和智能拦截。市公安局向重点金融机构派驻联络员的机制要持续深化,确保信息流转畅通无阻。要强化对开户环节的审核,对那些背景可疑、用途不明的对公账户和个人账户,要敢于说“不”。要加强对存量账户的风险排查,对长期闲置、交易异常的账户进行清理,坚决杜绝其沦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工具。互联网行业要当好“守门员”。各互联网企业要清醒认识到,流量和平台不是法外之地,不能成为诈骗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必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平台内发布的招聘、交友、贷款、购物等信息的审核。要建立健全用户投诉和举报的快速处理机制,对涉诈账号、群组和信息,一经发现,立即采取封禁、下架等处置措施。对于为诈骗团伙提供引流推广、技术支持、虚假认证等服务的黑灰产,要主动排查,并将线索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形成共治合力。
第三,夯实全民防线,筑牢识骗防骗软实力。 打击与治理再深入,若群众“防骗闸门”未拧紧,犯罪仍有可乘之机。必须坚持“宣传先行、防范为要”,把“天下无诈”愿景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要牢固树立“精准滴灌”理念,彻底摒弃“一张传单贴满墙”“一条标语挂全年”的粗放模式,将宣传矛头牢牢对准易受骗“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要依托“网格+警格+互联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反诈宣防专班,对刷单返利、虚假征信、冒充公检法等高发类案,分类制定“剧本库”“话术库”,通过“案例复盘+情景短剧+互动问答”实现“入脑入心”。特别是针对独居老人、全职妈妈、财会人员、求职青年四大群体,要推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码”,利用抖音、微信、支付宝等超级端口精准推送“7×24小时”弹窗提醒,做到“信息到人、责任到人”。要全面升级“国家反诈中心”App“一键预警、二次复核、三次回访”功能,把下载率、登录率、阻断率纳入政府年度平安考核,与绩效奖金、文明单位评比直接挂钩,实现“指尖防护”百分百覆盖。教育部门要将反诈知识纳入中小学、高校“开学第一课”和期末考试题库,做到“娃娃抓起、一生受用”;人社部门要把防骗测试嵌入职业技能培训、离退休人员社保认证,答错强制“回炉”,倒逼“学会防骗再上岗”。要打造“无诈社区(村居)”创建活动,推广“反诈超市”“反诈菜市场”“反诈快递盒”,把二维码、标语、音频植入购物小票、外卖封签、快递面单,让百姓“菜篮子”“米袋子”“包裹箱子”秒变“宣传阵地”。要建立“反诈志愿联盟”,吸纳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物业保安、家政阿姨等百万“移动探头”,实行“举报—核实—奖励”秒级兑现,最高可奖万元,形成“人人是哨兵、处处有眼线”的汪洋大海。同时,把“无诈单位”作为文明创建前置条件,对发案率居高不下的行业系统,实施“黄牌警告+挂牌整治”,让“红旗”与“脸面”同丢,倒逼主体责任落地。通过三年攻坚,实现“群众识骗率、防骗率、举报率”三上升,“发案数、损失数、两卡数”三下降,真正筑起“不敢骗、不能骗、骗不成”的人民防线。
三、统筹联动,齐抓共管,构建全民反诈防骗的社会大格局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打一场反诈防骗的人民战争。
首先,要构筑一张全域覆盖、精准高效的预警防线。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当前建立的市级反诈中心预警劝阻机制,是守护群众“钱袋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要进一步整合公安、通信、金融、互联网等多维度数据资源,优化预警模型算法,提升预警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一旦识别出潜在受害人,必须第一时间启动“线上+线下”联动劝阻机制。对于电话、短信提醒无效的,要迅速指令属地派出所民警、网格员、社区干部上门,开展“面对面”的精准劝阻。要建立劝阻效果评估和复盘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劝阻成功率。今年下半年的目标,是将高危预警信息的劝阻成功率提升到98%以上,切实做到“发现在前、处置在早”。
其次,要开展一场深入人心、精准滴灌的反诈宣传。 宣传防范是治本之策。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宣传模式,转向“精准滴灌”。宣传内容要紧跟诈骗手法变化,及时揭露最新骗局,曝光典型案例。宣传方式要贴近群众,多运用短视频、直播、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反诈知识入耳、入脑、入心。宣传对象要聚焦重点,针对学生、老年人、企业财会人员、农村留守人员等易受骗群体,组织开展“定制化”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要把反诈知识纳入“开学第一课”,企业要将反诈培训作为员工入职的必修内容,各街道社区要利用老年大学、居民活动中心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防骗讲座。要形成“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专题、社区有专栏”的全媒体、全覆盖宣传矩阵,让“不听、不信、不转账”的防范意识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最后,要压实一份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责任。 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是本地区、本行业反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体系,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要健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会商问题、协同推进。对于因行业监管不到位、履职不尽责,导致本地区、本行业涉诈问题突出的,要严肃约谈问责。要形成“党政主管、综治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同志们,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一场民心守护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