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共同责任,召开这次“十五五”规划专家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刚才,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情况,7位专家围绕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真知灼见,听后很受启发。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将这些宝贵的智慧结晶充分吸收到“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去。 “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二个五年,也是我市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稳定社会预期、凝聚全民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制一个好的规划,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就是希望借助大家的专业智慧和广阔视野,共同把脉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厘清发展思路,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下面,围绕高水平做好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我讲三点意见,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胸怀全局、把握大势,在深刻洞察城市竞争格局中明晰战略定位
编制发展规划,首要的是认清我们身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重大原则、策略方法和实践要求,做到胸怀“国之大者”,将*市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棋局中进行考量与谋划。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深刻重构。同时,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为我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过去单一的经济总量比拼、政策优惠竞争,转向了产业生态、创新能力、营商环境、开放水平、人才引力等全方位的综合实力较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十五五”期间,我们必须在城市竞争的新格局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力点。这个定位,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科学判断。我们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统筹好目标与路径的关系。 既要设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又要规划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目标上要体现“跳起来摸高”的追求,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明确我市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角色;路径上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二是要统筹好特色与优势的关系。 特色是我们的辨识度,优势是我们的竞争力。我市在海洋经济、先进制造、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关键在于,要有力、有序、有效地把这些独有的特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和项目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杀手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我们的海洋科研机构密集,就要思考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深海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蓝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胜势。 三是要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手”不能伸得过长,主要职责是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做好战略引导、规划约束和公共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加有效的市场机制,让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二、固本培元、聚链成群,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夯实发展根基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一切发展都是空中楼阁。“十五五”规划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谋深谋实重大举措。
第一,要把服务企业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的源泉。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最终都要落脚到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要树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曾有8个案例入选省典型案例,但这还远远不够。未来五年,要对标世界银行新标准和国内最高水平,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在准入、融资、用工、税务、注销等环节推出更多颠覆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真正让企业在我市投资放心、经营安心、发展舒心。
第二,要把构建标志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 单个企业再强,也是单打独斗;形成产业集群,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强大的区域竞争力。我市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已经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我们宝贵的家底。未来五年,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赋能,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如我市*区已在相关领域开展积极探索。要鼓励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服务机构与国内知名智库的合作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为更广大的中小企业赋能,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瞄准未来产业方向,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新赛道,培育若干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未来产业集群。要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大循环体系,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底层支撑。
第三,要把培育壮大新增长点作为关键突破。 在巩固存量优势的同时,必须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驱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这要求我们善于从自身特色中挖掘潜力。例如,我市拥有独特的健康和医疗资源禀赋,“十五五”期间完全有条件在健康产业上实现更大作为,围绕预防、治疗、康复、康养等环节,构建全链条、高品质的健康产业生态。又如,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产业,推动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在“十五五”末期实现碳排放达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这些都是从特色中来、能形成新优势的潜在增长点,规划中要给予重点谋划和支持。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拓展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五五”规划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路、吃开放饭,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关键领域,推出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举措。要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更多向发展急需的领域顺畅流动。市场机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起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现代市场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另一方面,要以更广的视野和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是*最鲜明的特质和最大的优势。当前,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但我们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五五”期间,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一是要在“引进来”上提质增效。要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机构,如同近年来英国、德国等国的一批世界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一样。尤其要注重引进高技术产业外资,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在“走出去”上行稳致远。要积极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行动,在巩固与传统市场经贸往来的同时,大力拓展与新兴市场的合作空间。要支持我市优势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要高水平谋划“海外*”建设,这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出口,更是品牌、技术、标准和服务的全方位输出,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构建起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腹地。三是要在平台载体上能级跃升。要充分发挥自贸试验片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大胆探索、大胆闯,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如药食同源商品“白名单”改革等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要持续提升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的运行效率,完善陆海空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硬核支撑。
各位专家,同志们!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谱新篇。编制好“十五五”规划,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既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我市发展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编制各项任务,确保规划能够真正引领和推动*市在未来五年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