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管领域存在问题及“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讲话稿

尊敬的XX书记、XX县长,各位委员、同志们:

刚才,XX书记就我县上半年经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并对下半年经济工作和“十五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想深邃、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完全赞同,并将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自己分管的几个领域,聚焦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谈一些初步思考,为我县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一些事实参考。

“十四五”即将收官,我们既要肯定成绩,更要正视问题。只有把问题找准、把根源挖深,才能在“十五五”时期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当前,我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但稳中有忧、进中有难的局面依然存在。在我分管的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应急管理等领域,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当前分管领域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

作为常务副县长,我负责的领域多为综合性、全局性工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政府运行的“保障部” 。工作千头万绪,挑战与压力并存 。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梳理,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我们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

第一,项目投资领域,“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不相匹配,后续动能储备不足。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光鲜的数据背后,隐忧不容忽视。一是项目接续乏力。 上半年新开工的50个重点项目中,按计划节点顺利开工的仅有38个,计划开工率仅76%。部分已开工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低于50%的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暴露出我们在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要素保障的力度上存在明显短板。二是投资结构不优。 产业投资占比依然偏低,上半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技改投资占比仅为12%,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不足8%。我们的大量投资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对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不强。三是项目谋划的前瞻性和精准度不足。 正如XX书记强调的,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精准谋划储备一批好项目。但目前,我们的项目库中,真正符合国家最新政策导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全局的“压舱石”式项目偏少。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项目论证不充分、可行性研究不扎实,导致在与兄弟县市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错失进入国家和省、州“大盘子”的良机。这种“项目荒”的潜在风险,将直接影响我县“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后劲。

第二,财政金融领域,“收”与“支”的矛盾持续加剧,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有待提升。

财政是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职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县财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传统税源增长趋缓,新的支柱税源尚未形成。上半年全县地方级税收收入同比增长4.2%,低于7%的预期目标。同时,上级转移支付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财政收入的“基本盘”面临挑战。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在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投入需要持续加大,“三保”支出压力巨大,财政收支平衡已是“紧平衡”,甚至在某些月份出现了“硬缺口”。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花钱问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此外,金融服务实体的“血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惠企纾困政策,如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存在“看得到、摸不着”的现象,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仍有堵点。全县存贷比长期低于70%,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而未有效进入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制约了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第三,工业经济领域,“转”的步伐迟缓,“新”的动能培育不足。

工业是我县经济的“主引擎”。我们提出要“突出主导抓工业”,但现实情况是,我县工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是产业结构固化。 传统矿产、建材、初级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仍高达65%,而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仅有13%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能耗高、附加值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在当前强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其发展空间已严重受限 。二是创新能力薄弱。 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不足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习惯于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我们强调的“十五五”规划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但我们当前的创新基础十分薄弱。三是园区平台能级不高。 省级XX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筑巢引凤”的“巢”尚不完善,导致我们虽然强调要“突出重点抓招商”,但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安全稳定领域,“防”的体系存在漏洞,“治”的能力有待加强。

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县地质结构复杂,极端天气频发,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风险防范的前瞻性不足。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重抢险、轻防范”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时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实现全覆盖、零容忍、硬考核。数字化、智能化预警监测手段应用不广,对风险的感知和预判能力有待提升,往往是“事后处置”多于“事前预防”。二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高。 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征地拆迁、环境信访等问题时,部分干部的工作方法依然简单,习惯于“堵”和“压”,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 。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有时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法治XX,要求我们必须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上狠下功夫。

二、以问题为导向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

同志们,上述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沉疴,也有新形势下的挑战。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五年 其规划的编制绝不能是“十四五”的简单延续和指标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和系统的战略重塑。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规划目标要从“大而全”转向“精而准”,强化量化指标的约束性和引领性。

过去的五年规划,有时存在定性描述过多、定量指标偏少的问题,导致规划执行缺乏刚性约束,事后评估难以量化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必须彻底扭转这一倾向。我们要对照“十四五”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复盘,分析差距背后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科学设定“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建议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五大领域,设立一套更加科学、精准、可行的核心指标体系 。对于约束性指标,要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确保政府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对于预期性指标,要通过精准的产业政策、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来引导市场主体共同实现。

第二,发展路径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系统布局新质生产力。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传统动能减弱的现实,我县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创新,潜力也在创新。“十五五”规划必须将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一要在产业规划上,下决心推动“腾笼换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留足空间,明确主攻方向和细分赛道,避免“捡到篮子都是菜”。二要在政策设计上,设立专项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真正让企业感受到“创新有回报、投入有价值”。三要在平台建设上,集中力量提升省级XX开发区的能级,推动其向“产业社区”转型,完善研发、孵化、金融、生活等综合配套,打造创新要素的集聚地。

第三,治理方式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治理作保障。“十五五”规划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也应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路线图。我们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整合数据资源,打通部门壁垒,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在安全生产领域,要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将我县打造成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投资洼地。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同志们,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担当。今天我讲了这么多问题,不是为了唱“反调”,而是希望我们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共同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敢于正视问题、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编制出一个高质量的“十五五”规划,擘画好我县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谱写XX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