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八月份的生产运营通报会暨安全生产例会。刚才,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同志分别就当前的生产运营指标、重点项目进展、质量环保监控以及安全工作落实情况作了详细的汇报和深入的沟通,总体上讲,情况介绍得比较全面,问题分析得也比较客观。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盘点总结、查摆问题的“诊断会”,更是一次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的“部署会”。结合刚才大家的汇报和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公司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聚焦项目全周期管理,筑牢高质量交付的生命线
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项目的成功交付能力上。交付,不仅是产品的离岸,更是承诺的兑现、品牌的塑造和信誉的积累。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日益严苛的客户要求。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强化项目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管理,将高质量交付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第一,要强化前端策划的深度和精度。 一个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的策划水平。项目策划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任务分解上,必须具备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要从项目承接之初,就建立起由市场、技术、生产、采购、财务等多部门组成的协同作战单元,对项目的技术难点、工艺路线、资源需求、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特别是新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成本控制的理念植入设计、采购、制造的每一个细胞中。对于品牌配套件的配比问题,这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品牌战略。必须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优化供应商名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源头上保障核心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杜绝因配套件质量问题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和最终品质。
第二,要强化生产过程的刚性执行和动态调控。 计划的权威性在于其刚性。生产计划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各单位、各部门共同遵守的“军令状”,不折不扣地执行。生产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指挥中心”的职责,加强对短周期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跟踪督办力度,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月总结的闭环管理机制。当前,我们面临着多个项目并行、生产任务高度集中的“生产高峰”挑战。这既是考验,也是机遇。相关单位要提前谋划,科学排产,优化资源配置,打足提前量。要打破部门壁垒,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确保信息流、物资流、工序流的高效畅通。针对生产瓶颈,要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集中优势力量,定点爆破,确保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不拖后腿。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生产运营“驾驶舱”,实现对生产进度的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和科学调度,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第三,要强化项目收尾的质量标准和责任闭环。 产品“不欠债离岸”,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质量底线。这里的“债”,不仅仅指实体产品上的缺陷,更包括技术文件、备品备件、服务承诺等一切与交付相关的事项。质量管理部门要将关口前移,把检验检测工作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实施更为严格的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标准。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和验收标准,确保问题归零、隐患清零。项目交付不是终点,而是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新起点。要建立健全项目交付后的跟踪服务机制,主动了解产品运行情况,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用卓越的售后服务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